2013年6月28日,由上海铁路局旅游集团与江苏安徽各大组团社联合组织的<<江苏省夕阳红国旅>>空调旅游专利。23时40分从南京站开出,途经安徽的合肥、阜阳,河南的商丘,河北的衡水,石家庄,山西的阳泉,柳林,陕西的绥得、定边……这一专列载客600多人,十七个分团。游客在列车上吃、喝、玩(一路观光)、乐(棋牌比赛,幸运游客抽奖活动)、睡,自由自取,实在开心。列车于2013年6月30日上午8时,到达宁夏中卫市。这里既有江南水乡泽国景色又有北国风光。旅客出站后,当地十七辆旅游大巴,把游客分送到相关景点。我们第八团,第一个景点是内蒙腾格里草原。此处是一眼望不到的沙丘,与神奇的草原。在一辆辆5吨敞篷越野汽车上,坐着一排排游客,在沙丘上“冲浪”。汽车一会儿爬坡升高,一会儿腾空俯冲,甚是刺激。尽管气温40多度,烈日当空,黄砂灼烤,但对玩心重的游客来说早已抛之脑后。第二景点,沙坡头旅游区,此处在黄河河套边,河宽,水深,流急,是黄河飞索,黄河漂流的最佳玩点。我们从上游穿救生衣,登上羊皮筏子,每个筏子上有一个专业水手,筏子上限乘四个游客。几十只羊皮筏子在激流,汹涛中顺流而下,紧张又兴奋,太过瘾了。当晚入住中卫宾馆,第二天(7月1日)上午九点多,我们又回到旅游专列上,继续西行,火车来到甘肃金昌地区,这里的水稻已抽穗,相比家乡江苏而言,7月1日,江苏的水稻田刚插完秧。究其原因,也许这里日照长,或者河西走廊气温,湿度最适合水稻生长。7月2日早晨6点多钟,列车到达甘肃柳园车站,出站后,我们乘旅游大巴向敦煌开去。行车约半个小时,第一个使我们震撼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用太阳能光伏电板组成的"黑海",方圆足足有几十平方公里。过了发电场,是一望无际的小石头,粒度5~10厘米,黑乎乎地铺在地面上,导游讲,别看这一片黑石头,作用可大了,没有它们全覆盖。下面的黄沙早已被沙尘暴卷到长江中下游了。这石头在地下原来不是黑色的,但由于石头含有铁,镍,铬等元素,当暴露在地面上被太阳的紫外线长期照射时,"晒黑了”。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大沙漠中,偶尔还能看到一棵红柳,红柳个子不高,约一米左右,树冠直径约80-90毫米,粉红色的花,绿色的茎,绿色的叶,十分美丽。她深深地扎根在砂石中,在无肥,无水的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着,无怨无悔地抗争着,她让人们从心底内钦佩她。汽车经过3个多小时奔波,前面看到了一片绿洲,那就是闻名中外的敦煌市,在浩瀚的沙漠中,唯有此处水草丰盛,绿树成荫。在敦煌市,吃过午饭,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鸣沙山,月牙泉,游玩的项目是骑骆驼。五只骆驼组成一队,上百个骆驼队,在一座像高山似的沙崖上,沿着弯弯曲曲的沙坡向前延伸,场面极其壮观。骑在骆驼背上的游客,随着骆驼高一脚低一脚地在骆驼双峰间前后晃动。烈日暴晒,大风狂吹,热沙猛打,戈壁滩大沙漠的桑拿蒸烤。让游客们体验到古代人在”丝绸之路”旅行的艰辛。骑过骆驼,我们徒步来到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月牙泉像一个月牙壮的水塘,根据目测该水塘似乎是两个直径为200米,圆心距离60米的两条圆弧交接而成的,月牙泉水边生长着几十棵上千年的古树,月牙泉的北边高处还有一座像寺庙一样的建筑,真是“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让人觉得神奇的是鸣沙山是一座细砂积成的山,千百年来的狂风却未能把沙山削平,月牙泉静静地镶在锅底一样的沙坑中。“锅边”的细砂不断地滑进月牙泉中,千百来年却未能把月牙泉填平,而泉水是那样清洁纯净,其奥妙何在导游未讲。
7月3日,我们游览的项目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宏大的,保存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莫高窟。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前秦二年)始建,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宋朝、西夏、元朝等多个朝代的续建,其洞窟有730多个,大,小种类多种多样。这些洞窟都是信奉佛教的佛教徒自己掘建的。有权有钱的洞窟建的比较大,比较讲究,无权无势的平民建的比较小,比较简单。如有位高官在此地建的洞窟,中央供奉着释迦莫牟尼佛祖及其弟子塑像,在洞窟四周的墙壁上绘着爱妻及全家人的肖像。在佛祖的头顶上方,即洞窟顶部的半球形拱面上绘满了许许多多小佛像,据我分析,这是佛教里提到的九重天上成佛的众生,洞窟中的雕塑,周围墙壁上的绘画寓意着活着的人为自己及家人离世后去的地方——西方极乐世界。他(她)们希望自己的家人永远坚守在佛祖周围。在700多个洞窟中,我们还见过藏经洞。藏经洞已用玻璃门封闭,在藏经洞中,曾经珍藏着从西晋至宋代的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多件,其中有许多是关于天文,数学,医学等精品书籍这都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功劳,但是其中大部分已流出国外。莫高窟让人震撼,让人思考,思考之一,莫高窟的洞窟不是石洞窟,而是一般的沙土混合的洞窟,这些洞窟的建筑,从始建至今已经历了一千多年,但所有洞窟没有一个发生坍塌倒闭的。思考之二,各种雕塑形态各异,保存至今为什么仍栩栩如生,完好无损。思考之三:据统计,莫高窟墙体上,绘画面积有45000多平米,其色彩经历上千年,现仍鲜艳夺目。莫高窟于1961年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既然是世界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保护,您去莫高窟参观,若是遇到阴雨天气,洞窟是不开放的。
离开莫高窟,我们坐大巴返程,到柳园乘专列继续西游。目标新疆吐鲁番,7月4日7时许,列车抵达吐鲁番车站,乘大巴前往交河故城。吐鲁番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火洲,这里遍地黄沙,四周高,中间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盆地。蔚蓝色的天空无一丝云彩,强烈的太阳光紫外线让人们睁不开眼。时间还未到10点,气温已升到44度比镇江的夏季最热的天41.7度还要高出两度多。据导游讲这里的气温,全年摄氏40度以上的有30多天,30度以上的有100多天。下了空调大巴,我们虽然被烈日蒸烤得很难受,但身上却没有“汗流浃背”。因为这里的空气湿度极低,身上的汗水蒸发的速度超过流出的速度。穿在身上的汗衫背心不像沿海地区那样的感觉,贴在身上粘糊糊的,如果有一丝小风吹来,顿时感到爽快。交河故域与地面高度相差有几百米,它座落在一块不大的高原上,体弱的老人,孩子,都没有上去,不少游客攀登一半就不想再上去了,能坚持到目的地的不足一半。交河故域在两条“古河”交汇处,“河”早已干涸。现成了两条干沟,所谓故城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露天洞窟。在古代,有权的头领住的洞窟就大些,多些,他们住的洞与洞之间有一块见着蓝天的天井。一般平民住的是小一些的洞窟,别瞧不起这些土洞,太阳紫外线射不进来。在火洲这块地方,进了洞还挺凉快的。这座土城除了一宅宅洞窟,还有土城墙瞭望塔等。让人惊奇的是,经过上千年的沧桑,这座土城如今保存得完好无损,不过未见有人居住。
离开了交河故城,我们游览了吐鲁番人民的身命之泉——坎儿井。一提起“井”人们会很快想到一个垂直向下的水井。其实不时那么简单,“坎儿井”上部确是一个垂直向下的井,在井的周围也有轱辘提水。但是井下面不是井,而是古代人开凿的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渠,他跟我们城市里的下水管道的功能差不多。只是这里取清洁的用水,而不是从这里排出污水。这个无头无尾的渠道不是全封闭的,许多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个台阶走到下一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沟渠是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地下水,在这里川流不息。水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恐怕只有当地人知道。在沟渠的两旁长着一棵棵古树,古树通过上层地面再往上生长,它们要与太阳天天见面,要和所有的植物在一起与地球的大气同命运,共呼吸。它们要在这浩瀚的沙漠里,硬是营造出一片绿洲。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人民的杰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这里盛产葡萄,名为沟葡萄沟,位于吐鲁番腹地横断火焰山,全长8km,宽2km。葡萄架浓郁蔽日,气温比外界低6到7摄氏度。葡萄沟,由于阳光充足,地下水丰盛,结出的葡萄个大,肉厚,甘甜。这里的地下水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因而这里的葡萄干价格也不菲。我们直接从果农手里购买的价格一级就是180元/kg。外地市面上的吐鲁番葡萄干,绝大多数是冒牌货。这里的葡萄干不需要太阳晒,也不要经专用设备烘干,而是将一串串新鲜葡萄挂在一间间特制的房间中晾干的。这种干法要是在我们江苏早已腐烂变质了,道理何在呢?笔者回家后再去思考吧。
离开葡萄沟,我们乘空调大巴沿着宽广的公路,经达坂城,直接向乌鲁木齐市驶去。达坂城有一个风力发电场,让我开了眼界。分布在公路两边的一排排风力发电架与公路垂直。排距约200到300米每排8到10个发电架。发电架上安装一个“大风扇”,三个叶片每个叶片足有20米长,估计有十几排。到了乌鲁木齐我们入住了旅馆,就去参加“大型民族歌舞晚会”。这里是一个有自助餐的大剧院,游客边吃边看。演员据说来自中央某一个文化部门。入场卷价格也就不菲了,最低每位200元。
7月5日,8时许,我们乘旅游大巴赴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人间瑶池”——天山天池风景区。因为天山的山路盘山越岭,道路复杂,旅游大巴开到半山腰。须换乘当地的“区间车”才能继续向高处迈进。中间车到达瑶池商域,游客们下车,再徒步攀登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天山天池了。天池好美呀!美得无法形容,远处博格达雪峰宏伟高大,近处碧水映蓝天。天池周边郁郁葱葱,在烟雾中时隐时显。游人手持相机,结伴而行,湖面游轮像似撒娇,它时吟,时停。一队队游客头戴各旅行社发的太阳帽络绎不绝。中午就餐,大餐厅,小餐厅。早已坐满了人,这里真是世界上有名的旅游圣地。
离开天池,我们从乌鲁木齐西站乘专列反向东行。7月6日列车经过新疆哈密地区,正是早晨7时左右,一轮朝阳从天山山脉的山涧冉冉升起,雪峰托红日,红日更艳丽。7月7日上午8时许。列车抵达青海省西宁市,稍作休整,乘大巴向青海湖驶去,这里已是青藏高原。虽是7月初小暑节气,但是这里的气温却像我们江苏的春天季节一样。一路上,一片片油菜花相互争艳,一群群藏绵羊,一只只牦牛在草地里觅食撒欢。从西宁市到青海湖,行车约3个半小时,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湖面海拔约3260米,是名符其实的高原湖泊。我们用过午饭,在导游的带队下,从景区大门口,鱼贯而入。青海湖放眼望去浩渺烟波。一艘艘船舰时隐时现。近处碧水荡漾,游艇飞戈,湖边的水深蓝深蓝,在太阳的照射下,美得让人欲跳其间,甩开双臂畅游几十米。在湖边,游客结伴,或漫步欣赏,或相互摄像,或指指点点,或窃窃私语。我们来到一个鱼雷发射处,专等鱼雷出膛。下午五点随大巴入住西宁旅店。吃过晚饭自由逛市。西宁市是多民族的居住区,除藏汉族人外,还住着不少回民。夜间10点多钟做完礼拜的男男女女戴着白色小帽穿着回族服饰,一个个从清真寺里出来,边走边聊,气氛十分祥和。
7月8日早饭后,我们乘大巴到塔尔寺游览,这也是西游之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塔尔寺藏名称贡本贤巴林(即十万佛像弥勒洲),位于青海湟中县,距西宁28km。建于公元1379年,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创者宗碦巴的诞生地。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评为国家5A景区,全寺占地面积六百多亩,盛时住寺僧人3600余名。塔尔寺古建殿宇,雄伟壮观,文物珍品,琳琅满目,古籍藏书浩如烟海,笔画,堆绣,酥油花称为艺术三绝。异彩纷呈,寺里设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经院。我们去的那天游客有十几万人,跪拜者真是成千上万。最具有特征是“磕长头”的佛教信徒。“磕长头”是在寺庙的任何一个角落全身伏地,然后头抬起,上半身抬起,合掌跪拜。再分开双臂全身伏下贴地,连续不断地磕下去。我测试了一下,磕一次约10秒钟,这样一分钟内可磕6个头,一小时可磕360个头,一天除去吃饭上厕所等可磕15个小时。即一天可磕5400个头。磕长头的最低指标是10万个头,即需要18天半。有的信徒常住寺院附近,代表家人或一个村庄的人来磕头的,最长的要在这里连续不断地磕3年头。
旅游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但我这个人爱“钻牛角尖”沿途见到的几个“神奇”一直在心中放不下来。而这些"神奇"导游按照行规也不对外解释。我想等我思考有点眉目后再与读者共同来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