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宋余庆:实施综合整治 建设生态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环境形势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严峻。近年来的环境数据表明,我国正面临着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水体污染,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Ⅴ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到2007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巢湖全湖平均为V类,渭河、海河、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67个断面水质抽样监测结果全部为劣Ⅴ类,这意味着这些水体都不能同人体接触。地下水污染也日益严重。在整个淮河流域,

50以内的80%浅层地下水都已经变成Ⅴ类水质,丧失了水功能。农业灌溉水污染也产生了严重的粮食安全。太湖蓝藻等水污染事件引起相当严重的社会恐慌。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水污染导致的缺水造成了每年1470亿元的经济损失。

   国家为治理水污染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10年来,仅淮河治污就投入了600亿元之巨。太湖一期治理工程就超过了100亿。巨大的投入并没有带来环境形势的快速好转。许多地方的群众谈污色变。水污染已经从部分民众生活质量问题,上升为全国性的民生问题,甚至局部地区已成为敏感的政治问题。本人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除了尽快提升科技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之外,现阶段更应该从行政管理效率、财政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出台措施综合整治。为此,本人建议:

一、强化对地方党政官员的环保考核。一方面要通过正面评价对重视环保的官员加以激励,提高环保在政绩评估体系中的比重,让在水源生态保护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官员得到重用。另一方面都通过负面评价对加重污染的官员加以惩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官员提拔时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此外,要明确党政官员,尤其是地方“一把手”在重大污染事故中的政治责任,让所有党政官员知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的政治问题

二、加大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科目中建立环保财政支出预算科目,稳定提高政府财政对环保的支出。国家要重新科学地核定环保投入占GDP的恰当比例,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环保目标的实现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要把排污企业上缴的排污费作为预算内资金纳入国家所有的环保专项资金体系统一管理使用,取消原来的无偿返还政策。国家要对一些跨区域的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加大资金支持,降低区域协调成本。要强化环保资金的监管力度,实行单项核算、专款专用,不得用于与环保事业无关的支出。环保资金的使用要实行跟踪管理,监督检查,及时审计。

    三、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水污染治理绩效。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立法层次过低,应该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确认。借鉴发达国家排污权市场的设计,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的运行机制。要尽快设立水污染税种,通过税收政策抑制排污倾向,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要尊重市场规律,将水价同市场供需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水的价值,提高全民的惜水意识。

四、倡导保护水源的生态文化。通过各种媒体,设立环境频道和栏目,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深入社区,鼓励基层民众,以群众喜闻乐见地形式倡导生态文化。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成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开展各种环境保护、环保宣传和环保监督工作。要倡导城乡居民绿色消费,限制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