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京口区特殊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朱海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密切配合镇江市教育局对全市特殊教育开展的集中调研活动,探索新形势下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实践对策,京口区教育局由教育科牵头,组成了特殊教育课题组,历时两个月,对全区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课题组数次召开相关座谈会,实地察看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和各随班就读学校,走访区残联和部分社区,访谈部分特殊学生及其家长,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 京口区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京口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关爱扶助残疾儿童,全面实施“两免一补”等扶残助学政策,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区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京口区教育局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为保证残疾儿童少年这一弱势群体享受教育的权利,保障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正常融入社会生活,教育局一直采取“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中心、辐射、带头作用;一手抓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作为学校考核验收的唯一的“一票否决制”指标,全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二)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区以课程改革为龙头,特殊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特殊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了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明显加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近几年,我区特殊教育投入稳步增长,特殊教育中心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完善了感觉统合训练室、康复训练室、语言训练室、情景教室、蒙氏训练室、音乐舞蹈教室等教辅用房,为智障学生的康复、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随班就读加强管理,随班就读水平稳步提高

  随班就读作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此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区建立健全了3—5周岁和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档案;加强了随班就读管理工作和随班就读的“个别化”教育;开展了随班就读的教学实验和教育研究。

(五)京口区特殊学校及随班就读学校情况具体介绍:

1、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

  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是我区唯一一所培智学校,目前学校有22名教师,104名学生。学生大都为智力障碍、脑瘫、自闭症等多重残疾,中重度者为多。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校以来,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创办起步阶段

     为了解决智力障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1990年京口区创建了“京口区培智学习校”, 1996年更名为“镇江市梦溪学校”。我区的培智教育从无到有,开始起步,区内智障儿童有了接受教育的场所。

    (2)规模扩展阶段:

2008年3月,京口区教育局在“镇江市梦溪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镇江市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由梦溪园巷搬至原靳家巷小学内。相较之前,学校占地面积扩大,教学条件改善,学生人数随之迅速增加,6年来,班级由原来的3个班扩展至9个班级,人数从30余人增至现在的104人,,目前学校,包含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施行12年免费特殊教育,除满足本区智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还从人性化出发,承担了部分来自润州区、丹徒区、新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智力残障子女的教育、康复,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3)内涵提高阶段

2011年,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开始注重内涵的丰富和提升,学校加强了教科研建设,整合了各类科研力量,设立自闭症研究等特殊教育科研课题4个,使得我区的特殊教育研究有了更深的发展。学校启动了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克服种种困难,在楼顶修建了500平方米的花卉园艺培训基地,在高级园艺师的指导下,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共十册的花卉园艺校本教材,为我区智障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开启新的篇章。

2、随班就读学校

     我区切实抓好特殊教育“普九”工作,要求各学校做到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零拒绝,建立了学前三年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学前康复制度、定期检测制度、定期培训考核制度、巡回辅导制度、普特校无障碍通道制度、家校联系制度、流失报告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衔接制度等一系列特教管理制度,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跟踪调查、监测管理,掌握学生成长情况,防止残疾学生流失。各校在特教中心的指导下针对残疾学生实际,在教学模式上采取按需入班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强了随读学生的信心。至目前,全区随班就读学校有16所,残障随读生共40人,其中以香江花城小学、谏壁中心小学、江滨实小、恒顺实小所占生数居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京口区特殊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周边苏南苏北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于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的高层次需求,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发展速度,我区特殊教育还存在许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

  (一)“随班就读”的政策尚须完善

    目前国际上流行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是由于条件和经费限制,随班就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是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设备设施无法满足特殊教育需求;二是普通学校担任随班就读的教师无法享受特殊教育津贴;三是一些中度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带来普教管理不便和特教学校的资源浪费。

 (二)特教投入保障机制亟待强化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特教事业的财政投入,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特教从业人员的各种津贴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市尚未建立适应特教事业发展的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中基本没有向随班就读教师倾斜的内容,对随班就读学生评价及教师工作考核缺乏明确的方法和标准,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真正落实提高特教老师待遇问题还需要市教育局从制度上和工作机制上加以规范。

    (三)对特殊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随读学生的评价,特殊教育学要求是要依据随读生的实际状况,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缺陷补偿、康复、活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对随读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制定实施个别教学计划,评价考核依个别教学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但由于筛查确认随读学生工作滞后,用普通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随读学生,用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考核老师。在评优、评奖、晋级等方面,特教教师的机会和平台相对较少,导致特教教师的成就感严重不足。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我区特教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缺乏资源教室、专业教师,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随班就读教育中,缺陷补偿、身体机能康复、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方面个别辅导矫正是主要内容,发达地区都采用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业老师来完成。我区由于多种原因,资源教室建立和专业教师的配备工作滞后,影响了随班就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区特教中心的师资目前严重缺编,按特教学生与教师5:2的比例,104名学生应配制41名教师,而我区特殊教育中心仅有22名教师,且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比例太小,影响了我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各随班就读学校更是缺乏专业的特教老师,随班就读工作涉及面广,学生残疾情况复杂,参与教师多,仅靠特教中心的师资培训,参与的学校、人员明显不足。在特教理论及新理念、新知识上缺乏更高层次的培训,影响了我区特教师资培训的质量和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

(四)特殊教育的办学层次需要不断延伸

国家提出,特殊教育应当由基础教育向早期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延伸。目前,我区实行特殊教育12年制义务教育,但是,从残疾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怎样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尤其随着智障儿童的逐渐增多,智障学生家长不断诉求,发展智障学生高中等教育,开展智障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我区特殊教育的重点工作。

三、建议与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特殊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特殊教育结构,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1、重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于残疾人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特殊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市教育局要在满足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需要的前提下,全盘考量,合理规划,积极指导扶持各区创办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班。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鼓励普通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社会团体与公民个人)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康复机构。

    2、大力发展和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把特殊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同步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最大限度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3、积极发展区级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在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级教育资源发展和扩大高中规模,创造条件,使残疾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积极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组织并做好残疾人参加函授、广播电视、自学考试,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

    (二)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按标准配备特教教师。

设定特殊教育学校特定配置标准,实现特教与普教的高位均衡。在人员编制上,特教小学应当参照普教实验小学的教师编制,中学应当参照四星级高中的编制设定,同时在教师配置上还要考虑到特教学校教师对普教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和巡回辅导。此外,还须合理优化人员结构,引进康复专业、医疗技术人才,达到医教结合、疗教结合。

    (三)大力倡导落实随读生个别教学计划,建立健全随读生评价机制及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随班就读学生的筛查鉴定确认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提供依据,为开展个别化教学奠定基础。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是随班就读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个别化教学计划的落实为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考核提供依据,所以应大力倡导落实随读生个别教学计划,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机制及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全市统一制定随班就读学生成长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册随人走,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有效管理与监控。

(四)深化并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促进特教事业跨越发展

    1、全市统筹兼顾,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科学制定特教事业的发展规划,明确我市特殊教育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战略与发展重点,在巩固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2、创造条件,积极筹备特教师资培训机构。建议由市教育局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独立设置或挂靠的方法,建设全市统一的特教师资培训机构,以专门从事对特教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促进特教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依托现有资源,建立特教教研、科研队伍。建议依托现有的市、区(县)两级教研、科研机构,明确够机构专用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人员,做到各区(县)至少有一名专职研究人员,从而加强对教学的指导,推荐特教理论研究工作。

    4、建立适应特教事业发展特点的评价制度。建议在各类评先评优晋级工作中,将特殊教育的评价工作作为一个专门系列进行单独的考核评比,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5、加强质量监控,确保特殊教育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一是要严把教学计划的审批关,保证教育教学科学有序。二是要完善特殊学校自编教材的审查,确保学校自编教材科学、合理、适用。三是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保障特殊教育经费。

    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提高特殊教育班级公用经费标准(建议为普通教育班级费的8倍)。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助特殊教育培训,购买特殊教育专用设备等,让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全市教学条件最好、环境最美的学校。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筹措资金,建立三类残障人士教育发展基金,并从当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款项中划出一笔经费,用于支持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和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及就业。

    (六)整合多方资源,优化教育环境。

     1、各级政府要协调民政、公安、卫生、计生、教育、残联等部门共同合作,开展对18岁以下残疾儿童少年的摸底调查,以准确掌握本地残疾儿童少年的底数(包括人数、类别、残疾程度、受教育情况、失学原因、经济状况等基本数据),从而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和扶残助学计划。

     2、加大发展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为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要创造条件设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机制,加强教育咨询指导,积极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开设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班。要不断拓宽残疾学生接受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渠道,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为残疾儿童少年掌握生存技能、谋生就业、融入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