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能否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对 执政能力的考验与检验。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市为核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理念,力求创新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建设和谐镇江、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建设和谐社区讲以下几点意见:
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城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个个基层社区有机构成,社区从微观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和谐社会必然以和谐社区为基础。镇江市区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大量的“单位人”逐渐演变为“社会人”、社区人,同时,作为宁沪线上的交通要冲,有大量流动人口进入社区,使得社区这一共同体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从企业和政府中剥离出来,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需求和矛盾在社区都有相应的反映。社区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对城市的认识和对政府的认同,社区建设成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只有全面加强各类社区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广大市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为此,我建议:
一、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公共服务,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为契机,制定《社区建设条例》,建立健全决策与监督、设施维护与管理、利益关系调处等方面的制度,实现社区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科技、社区体育、社区治安服务,进一步明确市、区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加快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新举措,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社区 自治建设。坚持组织性动员和群众路线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法。推进社区 自治既是居民的法定权利,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方向。推进社区 自治,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的组织领导,努力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积极探索建立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 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处理好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等横向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社区文明程度在“四会”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是全面推进社区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本网络、以“四到社区”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为有效手段、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主体的社区新型长效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并坚持社区联络员制度、社区巡查制度,健全社区预警应急机制和社区环境整治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层级化和快速化,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经验管理为专业管理,变传统管理为现代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四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向农村延伸。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在做好建制村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全面实施以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四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使镇江和谐社区建设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惠及更多市民。
五是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模式。深化和谐社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模式。实践中我们既要有传统型政府主体模式,又要有现代企业主导模式,还有多类主体共建模式,不同模式对社区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建设投资主体模式,鼓励民营资本甚至是外资等多种投资主体参与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