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情民意
赵爱华:建议将农家书屋打造成农民脱贫奔康“智囊团”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提供农民实用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但是目前有的农家书屋却出现长期“赋闲”的问题,作为“民生工程”,针对这样一种现状,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宣传工作不到位。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所以书屋虽然建起来了,但普及文化知识和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图书借阅率偏低,平均借阅率达不到20%。笔者从抽查的借阅记录发现,借书的70%以上是中小学生,所借书目为少儿和文化类书籍,大部分的图书还处于闲置状态。二是图书没有吸引力。由于农家书屋的图书大多是党政机关和一些群众个人赠送的图书,多为政治、经济、文学、少儿和各类工具书籍,可读性不强,且更新难以及时,加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网络逐渐普及到农村,获取信息更加多元化,所以农家书屋的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强。三是图书管理员管理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里工作人员兼任的,均为义务管理者,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导致日常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法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二是管理人员并不太清楚图书的具体情况,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不利于图书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四是管理工作薄弱。部分村农家书屋征订的报刊杂志未送到书屋,而被个人占有。部分书屋的书记未按图书类别摆放,征订的报刊随意堆放,未按要求整理上架。借阅记录登记不完整,不能准确反映图书的借出和归还情况。审计抽查发现个别乡村已建成的农家书屋尚未开放,长期“铁将军”把门,图书乱堆乱放无人管理。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书屋作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报道“书屋”对广大农民的启智致富和丰富文化生活作用,扩大农民群众的知晓率,提高群众的参与率。

二、配备好书,书目要有实用性与针对性。农家书屋要尽可能多配备一些富有 “农味”的图书,多些农业科技、法律常识、安全用电、新农村建设等“农字号”书籍,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图书内容要尽量简洁易懂,方便农村群众能读懂书,学懂技术。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也要加大后续管理的资金支持力度,定期补充和更新图书资料,让农家书屋变成农民脱贫奔康“智囊团”。

三、加强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将书屋管理员从兼职逐步过渡到专职,选择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员来管理书屋。同时,加大对书屋管理员队伍的培训力度,配发由新闻出版总署编写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促其熟练掌握图书管理,分类,上架,借阅等相关业务,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

四、加强协调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克服“重建轻管”的问题,加强书屋的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书屋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和专项检查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书屋的正常运转;二是“上下联动”搞好管理工作,要利用区,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对书屋地点熟悉,运转情况清楚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及时发现,上报和解决属地书屋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根据调查发现有的书屋部分书籍不适用,不需用的实际,建议在各村配备不同书籍的基础上,以区,镇为单位进行统筹,不定期轮换,使书籍流动起来,解决因资金不足,添置书籍不足的困难,使书籍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