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情民意
陈健美:关于推进镇江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市域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节点,也是产业人口转移和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重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镇江曾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工业发达,在省内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城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乡镇合并、镇改街道等区划调整,镇江小城镇数量不断减少,小城镇空间规模进一步优化,小城镇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体而言,镇江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小城镇小而不强、多而不精。2014年,全市2—5万人口的小城镇9个,人口小于2万人口的城镇有25个。大部分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到2万人,对周边地区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全市34个小城镇中全国重点中心镇仅4个(皇塘镇、丹北镇、下蜀镇、茅山镇)。

2)小城镇风貌较差。大部分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滞后,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

3)小城镇特色不足。小城镇发展方式以单一的工贸发展方式为主,缺乏对小城镇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展示,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特色彰显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小城镇。

因此,在“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指引下,建议因地制宜培育小城镇,塑造特色宜居小城镇,推动镇江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重点打造4—6个特色小城镇,将特色小城镇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小城镇。

1)分类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小城镇

镇江市域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呈西部丘陵、中部平原、东部江岛圩区的地貌特征,因此形成丘陵、平原和圩区三类小城镇,这三类小城镇应差别化发展,结合地域特征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

建议根据小城镇自身区位、规模、产业发展、风貌特色、设施配套等现状情况,将市域小城镇分类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和一般镇,重点培育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统筹兼顾一般镇。重点培育丹北镇、皇塘镇、下蜀镇、茅山镇4个实力较强、潜力较大、交通便捷、经济辐射范围较大的重点中心镇,促进城镇人口和产业集聚集中,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重点培育宝华镇、白兔镇、世业镇、宝堰镇、延陵镇、高桥镇、珥陵镇、油坊镇、八桥镇、西来桥镇10个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特色鲜明,在旅游休闲以及创意产业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机会的特色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一般镇的建设应根据各自的优势,突出城镇发展特点,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服务乡村地区的重要节点。

2)重点建设特色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应当突出精致宜人的特点,凸显自然、人文和产业特色。建议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规划思路塑造小城镇特色,积极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特色小城镇与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特色小城镇内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应符合特色小城镇发展要求。

建议建设以下特色小城镇:

①世业洲:整体开发世业洲生态岛,建设成为零碳开发示范区、文化旅游度假区和老龄人口颐养区。

②宝堰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宜居小城镇。

③茅山镇:建设成为以休养度假、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宜居小城镇。

④下蜀镇:建设成为以临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⑤皇塘镇:建设成为以精品家纺、精工机械、精致包装和新型材料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小城镇。

丹北镇:定位于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以观光、美食为主的现代化滨江新城。

政策措施上,建议加强各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保障小城镇建设的土地需求。建议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特色小城镇,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明确特色小城镇建设投资建设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