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于1990年加入民革组织后,从此展开了我政治生命的新一页。1993年5月被推选为民革镇江市丹徒县支部主委,作为代表人士,当选为政协丹徒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在组织提供的政治舞台上,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活动。
加入民革后,组织上不断教育、要求我们每个党员要立足本职、做好工作,树立民主党派人士形象,更好地为民革争光。我任丹徒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以后,分工负责业务。1991年1月,面临解放后第一部《丹徒县志》总纂、评审阶段,这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苦差事,而且专业性强、要求较高,而当时社会上热衷于办公司,炒钢材、水泥、木材等紧俏物资,我和同事们一道冷门热做,1993年底新编《丹徒县志》出版发行。在县志终审稿送出版社后,转入编辑出版《丹徒年鉴》,这在当时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十几家县级单位之一。在组织教育下,我既当新兵,又当老兵,发挥老黄牛精神,传帮带新手。1999年7月退休后,又在本单位留用近5年,至今年鉴仍在逐年出版。我所在的单位丹徒区史志办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1993年以来,《丹徒年鉴》多次获得国家和省一等奖。
是民革组织教育了我,给我增添了学习的机会,提供了参政议政的舞台,通过实践撰写理论文章:1996年10月撰写的《关于提案质量的实践与思考》、2001年10月撰写的《民主监督的好形式 参政议政的新舞台----参加行风评议有感》等先后被民革中央《团结》、《江苏政协》、《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江苏民革》等杂志刊用。受支部委托,2006年11月,到丹徒区交通局调研,与支部王巧兰同志等一道撰写了《车船外挂现象亟待取缔》,受到了区领导的重视,并被转发。
生命在于运动,支部注重活动。我任丹徒支部主委期间,支部结合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和参政议政,每年组织党员到外地学习参观,提高支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市、县内内:参观位于宝堰镇的“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旧址”陈列馆;辛亥革命90周年前夕到伯先公园缅怀赵伯先追随孙中山的伟绩;在著名爱国人士冷 纪念馆开放前夕,组织党员参观。每年一次到外地参观力求各具特色,先后到达满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南京静海寺、阅江楼、南京博物院,淮安市的周恩来纪念馆,安徽广德和宜兴、溧阳市的太极洞、灵谷洞和天目湖,苏州的叶圣陶故居等地。
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回顾加入民革18来,在丹徒县五届政协4次被评为“双尽职、立新功”先进个人,几次被市民革评为先进党员,1999年11月,先后被民革中央和民革省委表彰为全国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全省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这一切都归功于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深深感到民革组织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给予每一名党员亲切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就民革丹徒支部而言,2003年11月和2004年12月分别被民革江苏省委和民革中央表彰为先进支部。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在民革镇江市级组织成立50周年之际,祝愿我们自已的党派——民革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导全体党员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