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山研究
中山思想研究会摘要

 

1016下午,在市委会举行的孙中山思想研讨会上,孙中山思想研究会各成员紧紧围绕“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这一主题,进行认真而热烈的研讨。现将部分研究会会员精彩的现场发言和书面发言摘录如下:

沈红亮(镇江民革驻会副主委、孙中山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有很强的彻底性。这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他在少年时代就去了檀香山,接受的是纯粹的西方教育。因而,他思考问题时从未将中国当作一个特殊国度,更不认为中国因为某种原因不适宜打破封闭状态。和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强调中学主体性相比,孙中山认为近代西方文化、制度完全可以在中国被广泛借鉴。他始终把中国放在世界视野里来思考问题,敢于向全世界敞开胸怀,也敢于接纳西方国家的一切优秀成果。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有鲜明的开创性。在孙中山倡导对外开放的时候,中国是一个封闭了千余年的国家,全社会都处在妄自尊大和自我迷醉之中。作为一位先知,在对外界完全无知的同胞中倡导了解和接纳西方世界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要知道,在晚清社会中,社会中很多人把孙中山等革命者等同于江洋大盗和土匪。孙中山对外外思想表现出显著的坚韧性。在晚清和民国初期,社会上长期存在着强烈的反开放的力量。迂腐的官员们对西方的东西一味地排斥,斥之为奇技淫巧。晚清的官员甚至把外国人在上海建设的铁路高价赎回后,加以拆除。民间也长期把引进外资,视为卖国。孙中山长期奔走呼号,谴责误国的官员,也努力向民众解释引进外来资金和西方技术对于建设国家的意义。终其一生,从未中断。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也表现出相当的兼容性。孙中山既看到西方近代文化、制度先进性的一面,也认识到它存在着许多弊端,所以在进行中国政治设计中努力加以矫正。孙中山既看到引进外资和技术时有益的一面,也看到外来资本挟其国家实力所可能存在的危害。所以,他提出的“主权在我”、“节制资本”等,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严忠庭(科技支部副主委、孙中山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先生少年则在国外,有世界眼光,倡导开放。他反对排外,把中西作为整体来认识,只要“以我为主”,外来资金、人才、技术尽可引入。将孙中山与毛泽东进行比较,中先生对西方思想吸收得更全面,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也更包容。将孙中山与邓小平进行比较,他们都强调吸收西方制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所以,在对外开放这一点上,孙中山与邓小平的思想非常相似。对外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这一点孙中山和邓小平都有深刻的认识 ,他们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开放的内容、开放遵循的原则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共同点。

李广志(丹徒区环境监测站总工、孙中山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先生是开放的探索者、倡导者、先行者。他是具有发展意识的革命者。在一个历史背景下,是革命还是改革,取决于当时的政治体制可改造的程度,如果可改造即改革,如果不可改造,即革命。由此可见,革命就是一种改革,改革也是一种革命。将孙中山与美国华盛顿进行比较。孙有《总理遗嘱》,华盛顿有《独立宣言》;将孙中山与鲁迅进行比较。鲁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者,而中先生则是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先行者、思想理论的创造者。

  立(镇江民革原副主委):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振兴中华、倡导全面对外国策的先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开放主义”的国策,定下了改革开放的路向。在近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里面,中先生是既严厉地批判资本主义,但又同时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第一人。打开门户、借助国际力量,建设一流的国家,这是孙中山先生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他看来,中国的繁荣兴盛首先必须要对外全方位开放。

  煦(科技支部组织委员):在孙中山精心绘制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蓝图——《实业计划》里,有关于开放的精湛见解,比如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建立国际经济合作的思想,不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陈健美(江大教授、江大支部组织委员):建国初期,毛泽东与孙中山的比较,与今日之比较,必不相同。中先生在充分分析中国近代文化守旧、落后原因的基础上,产生了变革传统文化的心理,主张“恢复我一切国粹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他的文化开放观,对当今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惠进(江科大支部组织委员):孙中山先生的开放思想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系统、最进步的开放思想,其最突出的贡献与特色可以用“让世界走向中国!”几个字来概括。不仅要走向世界,而且还要把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资金、文化、制度引进中国;不仅要主动引进,而且还要打开国门,在主权维护、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倡导并鼓励世界潮流、世界经济秩序,世界各国企业家走向中国。

  军(丹徒区文联):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主张“举西方文明而用之”,早就认识到利用外资对经济建设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必须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为前提,指出“惟止可利用其资本人才而主权万不可授之于外人。中先生对人才和教育非常重视,在1912年发布官费留学令,派学生出国留学,接见留学生代表。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民国前期对教育一直都非常重视。主张广罗世界各国人才,改革开放更依赖教育。

  伟(市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孙中山关于民主制度的构想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孙中山对外开放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实践性。孙中山一生都没能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有效的实践。民国后期,在蒋介石统治阶段,并没有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教诲,推进民主制度和实施全面的经济开放,相反,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加强专制独裁制度,并使经济制度进一步垄断化,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和平发展的机会。但是,孙中山思想后来被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所继承。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孙中山的思想得以全面实践。台湾在经济上的发展历程,正是按照孙中山思想大力对外开放、彻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大陆在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大胆地改革开放,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外资、人才和技术,赢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孙中山晚年留下来的一些主要的政治文献集中勾画出他关于训政时期和将来的宪政时期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甚至具有宪法的性质和意义。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来看,他们从未“萃全力于县自治”。

聂宝兰(市规划局丹徒分局):先生是中国开放的先驱,他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以开放搞建设的思想。他主张对西方的文明要采取开放态度,要采取上者而避其末者;采取国民最需要的,地点最合适的地方来吸引外资,来进行国家的建设。

  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孙中山、邓小平分别在自己所处的历史背景下树起了里程碑。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形成了中国完整的对外开放思想体系。

在近代中国,中先生是提出完备的开放思想与政策的第一人,他认为近代中国“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过。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孙中山是一个有广阔世界眼光的革命家,他仔细研究过美国西部开发、日本明治维新和南美阿根廷等国的振兴史,认为其经验之一就在于对外开放。孙中山对外开放的内容之一就是募集外资。“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用外资非完全无害也。两害相权,当取其轻。”他还指出,只要措施得当,还可以“避去其害”。

彭如冰(市三院):先生认为,一个“民穷财尽”、“积贫积弱”的中国,所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人才问题和管理方法问题。当“我无资金,利用外资;我无人才,利用外国人才;我无方法,利用外人方法”。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中山先生的构想一一实现。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从这位伟人的思想遗产中吸取智慧,借鉴于当前的建设实践,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琴(京口支部宣传委员):先生认为,“突驾日本”、“驾欧美而上之”的途径,就是要改革弊政,学习西方,实行改革开放。他强调,勇于探索,敢于冒险,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所必须的心理准备;向西方学习,应从解放思想入手,大力破除“闭关时代荒岛孤人之思想”。

  震(大港新区法院):先生一直主张近代中国要对外开放,开放的目的是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要想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学习他们的最新发明,方可驾乎各国之上”。他强调,对外开放的原则是平等互利、维护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