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山研究
孙中山思想理论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严忠庭

回顾历史,总是给人留下遗憾和思考。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国家迭经外敌欺凌和内部纷争,直到今天仍没有结束国家分裂和骨肉分离的痛苦。历史又一次给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我们的国家兴旺在即,统一有望。我们有责任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做些深入思考。

一、国家分裂源于同一性危机

1945年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出于共同的政治信念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得以团结一致,打败猖狂的侵华日寇。但是,抗战胜利之后,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国家方面,国共两党分歧日重。对新国家的建国思想、政治框架、组织形式等方面争论激烈。政治协商会议也曾在短时期内在局部领域内勉强取得一致,最终还是难免决裂。严重的思想分歧是内战的精神源头。经过十年内乱和八年抗战的中国已是满目疮痍,中国需要休养生息,中国人民翘首期盼和平安定。是和平建国还是继续“楚汉相争”,这是当时国共两党所要面临的共同政治选择。毛泽东同志在这段时间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而蒋介石凭借当时的军事优势不愿意让中共分政权的“一杯羹”。日趋激烈的争执,导致不信任的程度日益加深。对立的情绪也促使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共同认可的孙中山思想。缺乏共同思想基础的双方最终兵戎相见。三年的内战结果,形成了海峡两岸长达60年的隔膜。一方信誓旦旦“一定要解放台湾”,另一个念念不忘“光复大陆”,双方都力求完成国家统一,结果却都是抱憾辞世。承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与分裂的悲剧,根源是对建设现代国家缺乏一致的认识。

二、重温孙中山思想寻求国家认同

如果真正做到稳固的国家统一,必须在思想源头上重建国家认同。海峡两岸各自坚持一个国家的名称,台湾岛内的统独对立,根本上是国家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是对建设现代国家理念上的重大分歧。不解决这一点,不重建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国家统一与民族和解的道路就会相当曲折。当历史进入新的时代后,现今两岸关系进入到一个良性互动的新时期。但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和平统一,还存在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两岸领导人同样面临着一个政治选择。早在八十年代,解决香港回归问题时,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一国两治”,较好地解决了香港回归时的政治分歧。但这只是方法上的创新,或者说是国家统一过程中在政治操作层面上的完成了一项技术性突破。对顺利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还不够,因为国家认同和民族和解所必须的共同思想基础还没有形成。必须要进一步修补两党感情上的伤痕,寻求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共同点。回溯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渐行渐远的历史路径,不同政治主张的中国人都应该沿着这条心路历程认真反思,在双方分道扬镳的每一个歧路口作一些思想矫正,自然可以重新回到孙中山思想的共同认同下,共同建设一个统一的国家。孙中山思想理论应该是两岸和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基础。

三、缅怀孙中山先生寻求情感认同

孙中山是跨越党派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政治偶像,是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先驱,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领袖。近半个世纪来,国共两党从不同角度诠释孙中山的思想理论,以此来证明是孙中山思想的继承者。从一些文献资料看,国民党对孙中山的认同更多的是在形式上,直到1949年前均未对孙中山的理论展开过系统研究。在中共党内,真正知道孙中山的巨大价值的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为要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政治资源,努力建构对孙中山及其思想的解释。在1938-1940年写了几篇重要文章,例如《论新阶段》、《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把中共的事业和孙中山的思想进行了对接,宣称中共党人实际上是先生事业的继承者,占据了解释孙中山的制高点。之后陈伯达、胡乔木、胡绳等中共的一批理论家在此思想框架下,对孙中山理论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毛泽东在19561112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写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毛说:“他(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理论研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工具化和神化的倾向。

四、研讨孙中山思想寻求理论认同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政治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出三民主义及一系列民主政治主张。所以大陆多年来将其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不无道理的。最近山西青年学者刘小烽用对比法提出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儒家思想是高度统一的新观点。其实孙中山自己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便提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 也有人对孙中山的言论提出负面评价,认为孙的言论有前后不一致,东拼西凑,思想混乱的现象。其实我倒觉得这正是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革命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表现。毛泽东同志对孙中山有一段更为中肯的评价:“他(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和借鉴孙的,主要是其人格魅力,还有其失败的教训。”

今日,我们缅怀研究孙中山不要再将其当作官方的政治符号和民间的政治偶像,而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对其精神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大胆解读。我们会发现全新的内容,并能发挥出微妙的政治影响力。其实许多伟大的思想理论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有许多渗透性、继承性和兼容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就有许多共通之处,包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都是在为完成中山先生的未尽事业而恪尽职守。

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顺利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需要国共两党、两岸的领导人具有超越自我,超越党派,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气魄,做出明智的选择。正像连战先生所讲“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