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革先贤
赵丰才:朱蕴山的家规家风家教

回顾民革历史不由想起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民革的重要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朱蕴山先生。今年恰巧是先生诞辰130周年,研读朱蕴山生平事迹,我们不难看出,朱蕴山的一生跨越清末和20世纪,是见证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生。发现其革命思想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家规的熏陶、来自于父辈生动的家教启蒙、来自于追求进步而受到的先进革命思想的影响。

家规——教育了一位先贤的处世之道

查阅朱蕴山家谱,自明安“聚族六霍者朴耕秀读,代有闻人,均能守祖训而光先业”,谱叙自康熙初年秉婺源祖居谱牒朱熹(文公)所作“婺源茶院朱氏谱序”的《婺源茶院朱氏宗谱》始修小一公支系至今八修谱牒,除第八次(公元1993年)应朱世昌秉承父亲朱蕴山的要求“至于冠婚丧祭、繁文缛节、拜天拜地、祷神斋鬼、迷信风水,种种蛮性遗留之习惯,凡为新文化之障碍者,皆应革除”不曾再度将家规放入家谱外,其余七次均将家规正列其中。最早有“孝父母,和兄弟,敬长兄,睦宗族,和邻里,信朋友,慎婚姻,肃闺门,教子孙,御婢仆”诸篇,1931年续修时,遵照朱蕴山关于“如欲改造社会,又非改造家庭不为功。”“要改造家族,首须打破旧礼教观点,如男女婚嫁,离婚之不自由,男子纳妾,寡妇片面守节,女子在家庭、社会没有平等之位”的教诲,已经删除了“肃闺门,御婢仆”两节。

家规是朱蕴山从学的第一课,幼小时其父在授徒讲学闲暇之际便与之讲授家规家训,从文本到现实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尤其是“孝父母,和兄弟,敬长兄,和邻里,信朋友”,“君子之行无或蹈与流”等“仁义礼智信”的种子深深地播撒在了朱蕴山的心田,日后在其革命道路上交挚友,组建反对裹小脚的“天足会”直至加入同盟会,组建农工、民盟、民联、民革直至坚信共产党、跟着共产党、依靠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复兴“招纳英雄”,长年在外奔波,在探索民族前途、追求个人进步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革命组织,广泛结交各界人士,重视友情、讲义气,处处以同志的安危为先,不畏牺牲,待同志如亲人,对革命事业和同志始终怀有一副舍己为人的“热心肠”,成为革命征途上的“神行太保”,成为为人民谋福祉的“老马牛”,成为当今传颂的团结老人。

家风——引导了一位先贤的革命轨范

家风是家长言传身教而养成的家庭良好作风,家风是与社会大环境相关的,家风在受社会风气影响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风气。家风属于社会文明的范畴,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家风与家训、家规、家教一样,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承。朱氏家风是《朱氏宗谱》中规定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勤奋、孝顺、从善、舍得、正义”列在其中。

朱蕴山出生地六安嵩嶚崖属大别山区,崇山峻岭,岗峦起伏,交通闭塞,在封建时代实属世外桃源的理想境地。皖西大别山区六、英、霍、潜、太一带,过去是宗法社会的中心。在那样的旧时代,居住在这一带的人耕读传家,不求达闻,少有巍科显贵,民族性格坚韧纯厚,安于贫素,鄙薄功名,但是,民族主义爱国思潮最为丰富。六安、霍山一带早年有纪念三月十九日的习俗,群众叫它为“太阳生日”,直到辛亥革命前还很普遍。三月十九日是明亡的日子,所谓纪念“太阳生日”实为反满复汉启示日,可见当年汉族人民的反清情绪是很深的。当地老百姓至今尚有在中秋必杀公鸡摆在桌上焚香跪拜祭祖,意为“杀鞑子祭祖先”的习俗。明亡时,当地凡不愿剃发投降满清的淮南、江北各地汉族人民,都逃到皖西山区集合抗清,寻机复汉,尤其是戴名世惨案(戴名世是桐城人,由于他采访明末史事,著《南山集》沿用永历年号,遂株连其老幼)更是当地民众所怨恨满清的例证,当地老一辈人一提起这件事,义愤填膺,世世代代播下了民族革命的种子。朱蕴山曾在《过去集》中回忆到:“太平军一到安徽,号召起义,有血气青年,纷纷起而响应,参加伟大的农民革命,汇成一股革命洪流,从而支持太平军在安徽各个战场上,进行拉锯式战斗达十年之久。那样的坚强不屈的精神,确有其历史原因,决非偶然”。

由此可见,朱氏家风受当地民俗、民风的影响也绝非小也。而朱蕴山革命思想与之家风中的“勤奋”“从善”“舍得”“正义”根植于脑、于心、于血液至深密切相关,奋为打破旧世界而勤,善为人民谋利益而从,为达到革命成功之目的而舍(1915年,为秘密发动武装反袁斗争,卖掉祖田30亩,仅留10亩田产养家糊口,将所得1200元在安庆南大门中药铺楼上建立地下反袁据点。后因起义事泄,朱蕴山二次被捕入狱),为了正义而反清、讨袁、北伐、反蒋、联共,最终走上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之路,成为永不停歇革命的进步老人。

家教——启发了一位先贤的追梦理想

朱蕴山的父亲朱明升,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参加者,并位居太平军内较高地位,先后任天国府的考证官、军师参赞、“天官丞相”。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其父为避难而削发隐居嵩嶚崖。朱蕴山自小经常听父亲讲述太平军遗事和他自己的斗争经历,朱蕴山在《片断生活回忆》中写道:“忆予为童子时,常聆我父对客谈起太平军逸事,至终日不倦或彻夜不寐”。“为酬反清救国之志,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时常“引导朱蕴山关注国事”,批评时政,认清清廷之腐败;他让朱蕴山阅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揭露满清暴行的书籍,父辈们时常向其宣传中外大势,指出清王朝腐败及暴虐,分析天国运动失败之惨痛教训,以此鼓舞儿子的斗志,在朱蕴山心田里播下反清革命的种子。可以说,他是把朱蕴山引上反清革命之路的第一位老师,第一个指路人。在这样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朱蕴山年少时代就立下了反清革命、以身许国的志愿,很早成为一名光复会会员。

不仅如此,朱蕴山成长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其后来革命的又一源泉。朱明升从小读书十分用功,又天资聪明,可“一目观数行,三年毕六经,下笔千万言”,过目成诵,行文不假思索,为其后来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终生生活所受用。五十岁得子的朱明升,以己之历验,对朱蕴山的教育十分重视。朱蕴山于1977年9月17日《致钱世明》函中写道:“予六岁破蒙。塾师开讲书经。适先伯默存来我家。默存为中江书院院长,命改诗经。他说十五国风是羁人由衷发出的声音,与雅颂不同。雅颂是书经一个类型,可不读。诗经读完,可读春秋。春秋是有时代性的书,可读。左传可不读。公羊,毂梁,可参考。至于离骚一书,是爱国之祖,亦是诗歌之祖,可精读。它的文字精美、创造力可以增进力量。此外,俟学力充足时,可以选读,不要拘泥。七八十年来,先辈所教。印入吾脑……”可见,朱蕴山对前辈的教诲入脑入心,但并不拘泥。父亲曾数请先生教授经论,介绍与推介进步书刊报章,以此启迪儿辈树立创新意识,为朱蕴山的成长营造了非常好的文化环境,为他日后参与社会活动,进而参加革命、终生革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也为他最终成为世人称颂的革命老人埋下了理论基石。

正是有家规、家风、家教这个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教育、培养了一位农民子弟成为“破产申正义、依法反贿选、办报惩腐恶、至尊大孝子、家训倡廉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