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子江畔的南京、镇江、扬州三座城市文化同根、历史同源、发展同脉。到2017年,三地的同城化之路已经走到第8个年头。2009年,南京、扬州、镇江就签订《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9月,《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正式出炉,这也是江苏颁布实施的第一个以“同城化”为主题的区域性规划。随着这个规划的落地,宁镇扬同城化即将进一步融入提速。在交通基础设施逐步一体化和加快加大宁镇扬优质生活圈建设等方面,宁镇扬的教育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以及长三角规划战略中,宁镇扬板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南鱼米之乡的宁镇扬地区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南京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密集丰富,基础教育软硬件发展也处领先地位,相比较镇江和扬州的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解决镇扬两地的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宁镇扬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和关键问题。宁镇扬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三地对如何推动教育协同发展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平时有一些交流合作,也停留在无序和自发状态,从顶层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所以宁镇扬教育一体化科学健康有序合作发展,需要我们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长远发展共赢,从顶层做好设计规划。
首先要统一认识,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百年大计,教育的协同发展应立足长远,尊重教育发展和区域发展规律。坚持宁镇扬区域长远的利益和大局出发,大家牢牢团结成一股绳,将三地的思想认识、等尽快统一起来,形成协同发展的大合力。
其次建议建立宁镇扬教育协同发展一体化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市长联席会制度来强力推进。对宁镇扬地区的所有教育资源进行整体调研,根据各自特点然后再整体把握、有序运作,然后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同时,引入新型评估方式,将宁镇扬教育协同发展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三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考核和评价中。
最后建议出台《宁镇扬协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不能随意修改、不遵照执行,坚持长期发展才能共赢,来指导和统领三地教育的协同发展工作。
二、突破行政壁垒,以政府主导全面推动一体化。
宁镇扬三地的行政壁垒依然存在,比如社保、户籍等也阻碍了资源的自由交流。要想实现宁镇扬三地教育一体化,除行政和布局等宏观战略层面需要总部署,也需要在具体措施方面进行全方位一体化,比如涵盖招生制度一体化、学分制度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一体化、数字资源一体化、就业平台一体化等。
推进三地的教育资源公平化,这就首先要政府从政策和财政上加大对镇江、扬州教育的支持力度,比如把南京重点高校向镇江、扬州迁移一部分或者建立分校,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形式,吸收南京优秀的教育资源逐步向相对不发达两地倾斜,并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优质辐射,为教育项目、基地、学校建设等提供资金保障,提升镇扬两地整体教育资源质量。可以考虑轮流举办区域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专题论坛;举办三地体育邀请赛;依托三地职教教研机构和国家级示范校组建职教合作联盟;整合三地革命传统文化、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国家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深化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合作等,都可以协同合作。
现在镇江的大学城已经逐步向南京的仙林大学城靠拢,镇扬公交早就开通,随着现代交通等发展的便利,三地互通越来越方便。
三、创新政策制度,发挥人才优势。
由于是新思路新方法,这就需要机构重在改革与创新。要边探索、边总结,在整改中推进、稳中求前进。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为同城化教育一体化摸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并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创新中人才是第一优势,所以要充分充分发挥人才最大作用,比如通过教师的挂职、交流、支教、引进、互派、兼职等多方式,推进南京优质人才对宁镇的帮扶带动。
并根据各自教育的特点,制定适合的政策和方法,建立宁镇扬教育合作发展联动机制,比如高校教育可以建立分校,导师共享,南师大泰州学院、丹阳中北学院都开了联办的先河;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各地产业布局,设立职业院校分校,建立职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统一的职业人才库,带动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也可以通过名校办分校等方式,比如依托三地师资培训资源,共建名师、名校长孵化基地;邀请南京市优质品牌学校,引进优秀教育管理团队,在镇江扬州等区域内建设优质民办分校;建立三地校长教师区域内交流轮岗机制;对教师开展统一的三地在职轮训教育,优化基础教育,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协同发展,共同合作。
宁镇扬教育只有融为一体,投身一体化,才能做强宁镇扬,才能更好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成为长三角一片熠熠闪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