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山研究
陈健美:浅议对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民生是百姓幸福、社会和谐的基石。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民生也是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基石,更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不仅仅是要通过振兴实业使人民富裕、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还要通过教育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国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孙中山教育思想是构成民生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生主义增添丰富的内涵。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内容

1、教育是兴国之本,振新之道,孙中山认为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民生,而且是民族复兴赶超西方的基础,西方各国崛起的根源就在于“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因此,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不被列强欺凌,必须从教育这个基本的民生问题着手,他强调只有“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中国人才能振奋精神,拥有尊严,有强大国力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1894 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把培养科技人才的科学教育提高到“治国之本”的高度,他说:“故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以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倖进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则人能尽其才矣;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1895年孙中山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又一次强调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对发展经济、振兴国家的重要作用,他说:“欲我国转化弱为强,反弱[]为盛,必俟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而后可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于地球之上。若沾沾焉以练兵制械为自强计,是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也。”从孙中山在这一时期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孙中山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提高到国家富强和治国根本的高度,“教之有道”,才能“而国以强”;他所说的教育绝非中国传统的儒家“四书五经”的经史之学的教育,而主要是西方的现代科学教育,他认为西方的关于自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的目标。所以,教育这个人类的社会活动,孙中山看来,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工具和手段。孙中山始终把教育放在“立国之本”“振兴之道”的重要位置,他强调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才。伟大的思想家孙中山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知识、有抱负的,愿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才智的有用之才。他主张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学问。“世界之进化,随学问为转移”,“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来”。“教育为立国根本,振兴之道,不可稍缓”。所以,他一贯强调发展教育,兴学养才。民国肇始,百业待举。要倡导教育为本,认为一个国家只有振兴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有了大量人才,就能掌握国家民主、富强的命脉。

2、倡导普及教育,构建教育新体系。普及教育,这是孙中山教育新体系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在 1894 年《上李鸿章书》中,他就提出了人无贵贱皆奋于学的主张, 使通国人童均享有教育的机会。1923 1 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明确规定:要厉行教育普及,增进全国民族之文化1924 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再次重申:要厉行普及教育之制;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为国民党政纲之一。孙中山多次强调,建设民国,“非从事于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教育之道,首贵普及”。他认为,受教育的对象不应当是少数人,而应当是全体国民,只有全体国民“皆有受教育的权利”。他认为:建设新国家的根本大计,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建立先进科学的教育制度,才能使国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他认为普及教育是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有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上,而且接受教育男女机会平等。为了落实普及教育,孙中山主张广设新式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办学,包括各种短期培训学校,如宣传、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讲习所等。在孙中山领导下,构建了民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从学制的颁布和课程设置来看,无不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和民主改革精神。为普及全民教育,孙中山倡导实行全民义务免费教育。

3、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理论。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首先便是教人“知” ,在 1917 7 月的广东学界欢迎会上,孙中山作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主题演说,第一次明确阐述了行知学说。他认为中国的很多事情“所以不行者,非不能也,坐于不知其为必要也”,所以“知之则必能行之,知之则更易行之”。如何才能做到知呢,“必待学而后知”,“必待教而后学”,凸显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更多不知者成为“知者”,通过普及教育,实现教人知,提高国民素质,在国家建设过程中使人“各尽其职”。这就是孙中山提倡教育哲学的核心内容。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要正本清源, 要从根本上做功夫,那就是在改良人格来救国。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他辨证地分析了“行”和“知”的关系,“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表明了“行”,即实践,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这使他的教育思想更贴近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更为密切。孙中山强调历事,认为学理有真的有假的,要经过试验才晓得对与不对。”“不去行,便无法可以证明所求的学问是对与不对。不去行,于是所求的学问没有用处。人们所历之事既多,智识逐亦增长。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认为科学是由“知”而“行”的重要途径,“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主张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知识之外,当注意于双手万能,力求实用。孙中山指出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还认识到行是知的标准和目的。他认为,人们的认识究竟正不正确,究竟符不符合客观实际,必须通过行去检验,同客观事实相对照,才能做出确定的判断。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回顾孙中山教育思想,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实行普及性的教育,倡导“知行合一”在今天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牢记和借鉴。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实现了孙中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 无士非民”的教育目标, 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教育基础得以构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普及和发展教育人才的物质基础还不够牢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不足,优质的教育资源还相对偏少,社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如教育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民族差别现象还依然存在。

当今党与国家也十分重视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才强国行列。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本标准和监测,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配备教师,缩小校际、城乡、区域等差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加强教育与实践的联系,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育发展举措。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我们可以借鉴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同时也要彰显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作为当前改善民生,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孙中山全集》(一 ——十一卷),中华书局,1981-1985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

《孙中山先生重要文件选辑》,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