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山研究
凌德礼: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民生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一个包涵“民生”论、“民生主义”纲领和民生史观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继承并发展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于我国的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都是历史与时代结合的产物,都有着历史渊源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的民生思想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可谓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国自古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到孟子“民贵君轻”之论,它们形成了儒家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思想传统。近代,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民生主张的便是孙中山。他传承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加以完善,而且切实从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出发将改善民生作为自己治国方略与毕生汲汲追求的事业愿景。

(二)西方思潮的影响 

孙中山接受的主要是西式教育,当时的西方主流思想自然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长处,谋求整体改革乃至摧毁旧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独立与富强。孙中山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格外推崇,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的理念与构想,深受欧美民主思想与制度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的启迪

孙中山是中国最早接受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他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归宿。他主张把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努力去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问题,奠定了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

孙中山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资产阶级哲学启蒙和哲学变革的积极成果,以人民的生活为哲学的出发点,将民生提升为哲学范畴,创立了民生史观,为我国对民生的哲学研究开了先河。

(一)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题

孙中山认为西方在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完成以后,自实业革命发生,民生问题凸现出来,社会主义应声而出。而当民族和民权问题解决之后,民生主义便同社会主义一样,也是研究和解决人类的经济生活问题。要把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只有先把中心的民生问题研究清楚了,然后对于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办法。

(二)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首先便是吃饭问题,其次是分配问题,第三是需要问题,民生的需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这四种需要都不可短少,而且这种责任要由国家来负担。要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以及发展教育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民生主义即是贫富均等

“三民主义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主义”,目的是建立“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人们所共享”的“大同世界”,所以,“要把民有、民治、民享三个主义一起实行,人民的生计权利才有真正能够的自由度,才能免去资本家的压制,才能够享永久的幸福。”

三、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实意义

民生主义作为孙中山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不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对民生的理论研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理论支持

民生问题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民生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科学认识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层次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是时代的使命,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孙中山对民生这一社会最大现实课题提出了理论说明与解决方案,把“民生”问题提高到历史观的高度进行了理论的阐发。我们应该采用哲学的视野看待民生现象与民生问题,将民生工作的丰富经验提升为理论成果,构建民生哲学的理论框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智力支持。

(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首要价值,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孙中山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他看来,三民主义即是以平等为旨趣。他主张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中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而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孙中山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高度关注近代中国的“三农”问题。关于农业方面,孙中山认为,中国农村不改变,中国无法有根本的改变;但农村的改变需要城市的带动,而城市的发展又需要农村和农民的支持。中国的实业建设要将“中心”(城市)与“腹地”(农村)有机联系起来,农业的振兴要与工矿业、商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