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想僵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解放思想对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都是十分必要的。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了思想观念。一种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思想观念常常滞后于社会存在,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人类社会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就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变化,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准确把握社会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人类的愿望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形成思想僵化,对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存在不能正确认识,无法把握社会规律,从而对社会进步产生阻碍作用。解放思想就是要克服思想僵化,在客观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的时候,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探寻社会规律,把握时代脉动,顺应历史潮流。我想,这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对思想解放应有的认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不断补充思想的活水,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有人说,新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解放思想的思想运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解放思想的运动就有三次,小规模的解放思想有若干次。但我们很少听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解放思想的运动。难道他们不需要解放思想,难道他们的思想就从不僵化?我个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要不断解放思想的问题,只不过他们开展解放思想的方式跟我们完全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很少动用行政资源来解放思想,也很少动用意识形态手段来解放思想。
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盛行的是自由市场理念。当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出现后,理论界经过激烈的论战,凯恩斯主义获胜,罗斯福等政治人物也普遍接受了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实施了一段时期,西方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里根总统实行了全新的经济政策,开创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这就是美国行政领域的解放思想。至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界,基于几百年的理论积累,也形成了一些坚定的理论信条。他们把自认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总结为“华盛顿共识”。当完全不符合“华盛顿共识”的中国快速发展时,他们初期是悲观地预言,接着是对统计数据怀疑,最后是自我检讨。这就是美国理论界的解放思想。
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动用行政资源来解放思想呢?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着一个不断调整思想观念的自动机制。市场包含着一个全面的、无所不在的激励手段,其中就有对创新的激励。创新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创新利润。是否解放思想对任何人来说都意味着自身利益的得失。全体社会成员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调整思想观念。可以说,市场体制是一个解放思想的永动器。在市场面前,守旧的个人、企业和集团会失去市场机遇。适时转变观念的市场主体会成为市场中的赢家,并引领新一轮市场竞争。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迅速调整。美国政治人物对凯恩斯主义的摒弃,是竞争中的市场主体对经济规律的新一轮思考。美国理论界对中国经济的重新认识,也包含着美国社会对存在于中国的巨大市场机遇的关注。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解放思想的机制,就不再需要动用行政资源,更不需要动用意识形态手段来推进思想解放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就不需要进行解放思想的宣传了,市场中存在的对创新的激励就是最好的宣传。
充分竞争是市场机制健康运行的前提。在我国,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才不到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勿庸讳言的是,政府配置资源和经济领域内的垄断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垄断经营权的那一群人思想僵化,拒绝革新,他们所控制的那部分资源就不能有效地用于创造社会财富和提高民生福利。社会的总体福利就受到损害。所以,在当前体制下,所谓解放思想,其实是呼吁资源垄断者解放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周期。越是在初期,行政领域内的解放思想就越是重要。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真正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和铲除垄断,只要经济领域内存在着充分竞争,守旧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失败,思想僵化就意味着死路一条。只要没有不合理的行政控制,只要不存在着垄断,就没有甘于保守,就没有人有能力阻止别人创新。由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守旧的一方无法阻止创新的一方获得市场机遇,守旧就只会使自己倒霉,而不能让他人吃亏。那么解放思想就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动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就会自然地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可以断言,一旦我们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就能自然形成一个调整思想观念的机制,就不再需要运用行政资源和意识形态手段发动解放思想的运动。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运用行政动员的机制就能用自动地完成思想观念的调整,就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成熟了。这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社会能否彻底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