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发展
坚守初心 携手前行——镇江民革60年印记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立于1948年1月1日,由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的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是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镇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了一批批爱国民主人士,是江苏较早建立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地级市。1957年2月,杨公崖、李瑞吉、杨效颜、洪维新、耿德星等人在中共镇江市委和民革江苏省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组建了民革江苏省镇江市直属支部委员会。

1962年3月18日,民革镇江市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革镇江市第一届委员会,到2016年11月,镇江民革先后召开了十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至十届民革镇江市委员会。杨公崖为第一届委员会主委,洪维新为第二、三届委员会主委,刘承为第四、五届委员会主委,尢敦立为第六届委员会主委,宋余庆为第七、八、九届委员会主委,王加友为第十届委员会主委。120余位党员担任历届市委委员。他们带领全市民革党员,为民革事业的发展,为镇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革镇江市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后,民革镇江市委机关成为民革市委的办公机构。李瑞吉、耿德星、丁国民、刘承、孙英华、尹乃强、沈红亮、方玉强等15人先后在民革机关工作。民革机关在民革市委领导下,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持续开展机关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机关工作制度,为做好民革各项工作,联系基层和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十年风雨兼程,组织建设稳步发展。

随着一批批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和代表性人士的加入,镇江民革组织茁壮成长。截至2017年8月,全市共有党员320人,党员平均年龄为53周岁。目前,在职厅级干部3人,处级干部7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87人;博士生导师7人;有中高级职称的306人。党员活跃在镇江的政府机关、学校、金融、法律、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等各条战线。2个总支,12个支部;下设10个工作机构,工作体系不断发展,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镇江民革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要求,不断总结党派工作经验,2017年制订和完善了民革镇江市委工作制度、基层工作制度和机关工作制度,编印了《民革镇江市委规章制度汇编》,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适应组织运行需要的制度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民革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近20年来,组织建设成效显著。4个支部和9位党员被民革中央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3个组织和48人次获得省级表彰。其中,丹徒支部、文教支部先后被评为民革全国先进基层组织;科技支部被评为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京口支部被评为民革全国宣传思想理论工作先进集体。尹乃强、沈元增被评为民革全国祖统工作先进个人,朱富坤被评为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张开益、陈健美被评为民革全国基层工作先进个人,陆介平、魏敏被评为民革全国学习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尹乃强、沈红亮被评为民革全国机关工作先进个人,康燕被评为民革中央全国优秀宣传干部和民革全国机关工作先进个人。

六十年风雨兼程,思想建设深入推进。

镇江民革始终以提高党员政治觉悟为重任,积极引导党员传承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弘扬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镇江民革每年组织学习“两会精神”,学习中共中央、民革中央、民革省委文件,坚持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山思想研究,2007年成立了孙中山思想研究会。先后开展了“民革党员进校园,讲孙中山的故事”“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中国梦”“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20多次,撰写理论文章近60篇。通过以上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山先生的爱国情怀、博爱精神和高尚人格。另外,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反思中国的人口政策》《革新观念,加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等。思想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荣获“江苏省委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知识竞答”优秀组织奖、“民革江苏省委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创新奖”、民革全省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民革江苏省委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祖国颂”文艺汇演“优秀创意奖”、镇江统战系统宣传工作一等奖等。

镇江民革还适时开展各类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围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薪火相传,坚持多党合作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薪火相传,圆多党合作之梦”“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等主题,通过报告、征文、讲座、参观、演讲、文艺演出、知识竞答等多种活动形式,增强了民革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使命。

六十年风雨兼程,参政议政成果丰硕。

镇江民革始终把参政议政作为党派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参政议政工作特色鲜明、成果丰硕。民革党员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251人次,其中,省人大代表3人次,市人大代表29人次,区人大代表12人次;全国政协委员3人次,省政协委员13人次,市政协委员100人次,区政协委员91人次;市纪检、监察、检察、法院、公安、税务、财政、国土、教育等部门特邀(约)监察(监督)员有60余人次。他们认真履职,积极建言,各类议案和建议达千篇,13件得到省、市有关领导批示。其中,宋余庆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102件。60年来,镇江民革积极参加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征求意见会及调研、视察等各类活动200余次,在中共镇江市委双月座谈会上,提出《助推宁镇扬同城化进程,挖掘镇江发展潜力》等30多件建议,向市政协提交集体提案306件,其中36件被评为优秀提案。《建议开通镇江——扬州城际公交线路》得到江苏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副省长李全林签署意见,现已顺利开通;《关于改善镇江市饮用水水源状况的建议》《关于在镇江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建议》等受到中共市委领导的批示督办。《大力优化环境,优先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纳入镇江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在市政协组织的“我为‘十二五’献一策”专题活动中,15名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9件获优秀奖,7件获鼓励奖。

镇江民革高度重视专题调研工作,形成“市委、专委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一支部一调研”“一党员一建议”制度。使支部和党员提交的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呈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民革市委围绕生态产业、科技发展、高校园区发展、传统文化保护、“互联网+智慧乡村”、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强市等专题开展调研;专委会围绕法制建设、城市规划、水污染、镇江风景区、健康养老等开展调研;各支部分别赴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开展小餐饮管理经验、民俗文化、大健康产业、污水处理、宗教和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新能源汽车、城市管理等课题调研活动。

镇江民革始终把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近10年来,连续和多次获得民革江苏省委、中共镇江市委统战部的表彰,2015、2016年度分别荣获民革全省信息工作一等奖;编报社情民意信息一千多条,被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等上级部门采用近400多条次。宋余庆、沈红亮、史良雨、陆金棋、蔡俊、黄修德、康燕、赵森、丁俊杰等同志撰写的信息被中央统战部或民革中央采用,丁俊杰在2016年受到民革中央通报表扬并获民革全省信息工作个人二等奖。陈梅荣获民革全省信息工作个人一等奖并被评为市统战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蔡俊、田光辉分别被评为省民革和市统战信息工作先进个人。民革市委的信息工作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六十年风雨兼程,社会服务亮点纷呈。

按照民革中央“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的工作方针,镇江民革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市委牵头、支部组织、党员参与、社会联动”的良性工作机制,开展了社会办学、扶贫救灾、捐资助学、送医、送法、送书画下乡等系列活动,树立了镇江民革服务品牌。

自1981年起的10年间,镇江民革先后创办了中山业余学校、中山经济文化咨询服务社(现名为中山科技开发公司)、中山机电配件厂、中山广告装潢公司和江南磁选设备厂,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1981年8月,响应中共中央“广开学路、多方办学”的号召,镇江民革创办了镇江市中山业余学校,后更名为镇江市润州业余学校、镇江市中山高教自考业余培训学校,到2009年初更名为镇江中山学校。36年来,中山学校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经过历届市委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累计办班1600多个,培训学员近7万余人次,培养了1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中山学校与江大、江科大等6所高校建立办学点,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学校先后获得省市教育部门荣誉20多项。

1985年7月,镇江民革为扩大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以书画为纽带,召集民革党员及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书画艺术家,成立了镇江中山书画社,2010年更名为镇江中山书画院。30多年来,中山书画院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较好地发挥了为统战工作服务的作用。先后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展”“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诗书画印作品展览”等活动;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国庆60周年”等专题书画笔会,坚持每年组织书画院成员进行送春联下乡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各类活动60多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直以来,民革市委和各支部广泛开展“博爱”活动。自2011年起,按照中共镇江市委统战部的整体安排部署,在“同心”工程试验区句容袁相村开展精准扶贫帮困工作,多次赴当地考察调研,定期为贫困农户送温暖;组织动员全市民革党员参加“每人捐献十株苗,同心共圆致富梦”活动,筹集项目建设和帮扶资金18万元。每年组织党员中的医务工作者,进社区和乡村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各支部开展各具特色的博爱志愿服务活动20多次。朱富坤、陈宁涛、彭如冰、周润源、刘琴芳、陈广进、方景海、张国梁、田光辉等党员较好完成援外援藏援疆援边工作。2013年12月,成立了“镇江民革中山法律工作服务部”,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工作。党员中的社会法制工作者自愿担任“绿丝带”律师志愿者、婚姻家庭民事调解员,为所联系的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000多次。此外,民革市委和支部积极组织对灾区贫困的援助,在“抗非典、献爱心”、汶川和玉树地震、江苏盐���、台湾风灾等自然灾害、助学帮困和党内互助等捐款中,广大党员纷纷慷慨解囊、无私捐助,爱心捐款达100多万元。

六十年风雨兼程,祖统工作扎实有效。

民革是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工作重点的参政党。镇江民革始终牢记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成立了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定期组织学习宣传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座谈交流《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反分裂国家法》等重要文件精神和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讲话精神。与市台办、台联、人大民宗侨台委和政协港澳台侨委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交流对台工作经验。我们积极发挥120多名与台湾及海外有渊源关系的党员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台情分析讲座,介绍台海形势,传达民革组织对他们亲友的问候。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镇江民革祖统工作坚持“广交朋友、联络友谊、宣传政策、争取人心”方针,广开渠道,积极开展暖人心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民革党员寄发“港澳台”信件、贺年片、宣传品等700多件,寄往海外的有400多件;收到“港澳台”信件、物品550多件,海外的有400多件。1985年至1992年,我们通过在台湾的亲人,为民革党员、社会联系人士和在台人员等12人,寻找到他们在台亲人共50余人;接待回大陆探亲的台胞60余人次;党员赴香港会亲、入台探亲或进行公务交流14人次;赴美探亲、考察或从事艺术交流4人次。

二十一世纪以来,镇江民革按照民革中央“四个转变”的要求,转变工作方式,拓展工作渠道,更加注重同台胞的互动交流,努力扩大与台胞的接触面,进一步培植同胞亲情。有20多名党员赴台,接待10次近百位台胞,与他们建立起长期友谊。2009年,接待参加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活动的台北国民党黄国梁、黄复兴党部参访团;邀请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尹乃菁夫妇与祖统工作委员会委员、孙中山思想研究会成员等一起座谈台湾时事。2010年,国民党台北黄国梁党部再次组团来镇江参观考察。2012年,协助民革中央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在镇江博物馆举办了为期半年的“两地情一家亲——艺术中的儿童形象展”活动,民革中央领导和奇美集团创始人许文龙先生等莅临现场。2015年,举办海峡两岸中国象棋青少年友好交流比赛。2017年,接待民革中央组织的“长江抗战缅怀之旅”参访团,与民革中央、民革省委和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一行,重温长江抗战历史。走访调研艾塔斯科技(镇江)有限公司、奇美等台企39家,了解收集意见46条,经整理分类后从不同渠道反映给中共党委和政府部门,为台资企业排忧解难,努力把祖统工作做新、做实、做深、做细,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风雨兼程六十载,肝胆相照写春秋。回顾六十年的发展,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六十年的发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沉甸甸的数据,更是指引我们继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走过了一甲子峥嵘岁月的镇江民革,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必将团结带领广大民革党员,继承民革优良传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再创辉煌,在镇江民革的历史上书写出更为华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