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手记
刘春明:浅谈中国书画辩伪

 

鉴定书画的真伪有着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有经验的投资者买字画,主要看作品的风格、题款、印章和纸绢几个方面,只要发现一方面有问题,就可在短时间内做出判定。

风格要看两类:

一是时代风格,书画艺术的时代风格,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密不可分,它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任何书画家都不会超越它的影响和制约。比如我们今天看到文革时期作品,所有的书画都跟文革有关联。

二是个人风格,所谓个人风格,是指书画家在书画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个性化风格,藏友们习惯称之为“笔性”。它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用笔、用墨、意境、署款等等。每个人长期以来总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我们判定其书画真伪的重要标志。在很多书画家中,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对他的作品要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并由此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从而有利于得出正确的判断。

书画家的署名习惯,往往成为鉴定书画的一个重要依据,有时候甚至成为判定真伪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了解书画家的不同署名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书画上的印章,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题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

这些印章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鉴印。战国古玺及秦汉印多为铜印,明清印多为石印。古代铜印多为铸印,石印多为刻印。现代仿制印多为电脑雕刻,缺乏金石味。一般情况下,临摹复制的印章多少都会与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一模一样的。印章上鉴别,会出现所见印章与真迹印章的一些差异。如印文的粗细,边框的宽窄、破损,印迹的清晰与模糊等,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印章初用和久用会有所不同,初用的印章,字迹会清楚一些,用久了,印章的清晰程度会发生变化。此外,印泥的好坏、浓淡、干湿等,也会使印章钤盖后产生变化。边框的宽窄与盖印时的用力和下垫物有关,有时会产生宽窄不同的变化。印迹的清晰程度又与使用印章的人的手法有一定关系,有人盖印用力大,有人用力小,有人稍加摇晃,此外,下垫物的质量与多少,天气的冷暖,久置不用的印泥与经常使用的印泥,这些都会使钤出的印章效果不同,有的人还在刚盖过印章的印迹上撒上一些白粉或色粉,以防止书画作品挤压时的沾污。经常擦拭或刷洗的印章,与不经常擦拭刷洗的印章盖出的印迹也有所不同。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印章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用错字的现象的。

书画凭借纸绢而存在,而流传。从纸绢质料鉴定书画的真伪是重要的一环。各个时代的纸绢虽大体相同,又各有所异。如掌握了纸绢的发展与演变的线索,对于鉴别是大有帮助的,流传至今的唐代以前书画名迹,纸本真迹极少,大都是唐代或唐以后的摹本,这些作品以麻纸为主。自唐以后,书法多用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等地,由于多出于宣城,故名宣纸。宣纸质地细腻,吃水性强,又不纵横浸渗,且耐老化,才使得中国书画艺术表现出绝妙的艺术神韵,使得许多古代书画真品保存至今。了解什么纸用在什么时代,每个时代纸的特点如何,这对于鉴定古代书画的真伪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前代人的作品,不可能用后代的纸,后代人伪造前代人的作品是很难找到前代的纸的,但偶尔有作伪人找到明清时期的宣纸,不过他的墨色、印色,在纸上表现不出前代的古色。纸有助于鉴别真伪,但只是鉴别的依据之一, 唐代以前作画多用绢,自唐以后多用纸,但仍有人善以绢本作画,只是数量相对少了许多。宋代以后也有用绢作画的,但各时斯绢的织法有所不同。宋代绢在织法上,横竖都是用单丝,而横线比竖线稍宽,在颜色上与深色的藏经纸相仿。到元代,绢的经纬仍用单丝,但丝线较细,纹理较稀。到了明代竖仍为单丝,而横则变为双丝,丝线粗细较均匀,纹理较为密实。到了清代,竖横都为双丝。明以前的绢本书画,绢的表面一定没有光亮,丝上的绒毛也多退掉。纸本的情况较为复杂。宋代用的纸一般多为棉纸、麻纸和皮纸。在宋代,书画中还大量使用树皮纸。汉代虽已发明造纸术,但由于技术所限,不能造出大幅纸。唐代的纸渐渐加大,宋代已有40-50厘米高的纸,纸、绢的做旧和原旧,从外观上看,其色终究不同,染旧时常带有水渍痕,没有自然老化的颜色。但有的旧书画在重新装裱时,纸、绢被刷洗太多,旧包浆全被去掉,表面光色如新,也容易被误认成伪作,这些都应予注意。

综上所述,多学习多研究,常去博物馆及画展现场去观赏,定能炼成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