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变当代中国国运的改革开放大幕就此拉开。那年我迈进了小学课堂。清楚地记得母亲告诉我,读书能改变命运,好好读书,考取大学可以随意吃肉,不用像现在回家不是青菜就是山芋南瓜。那些年,吃次肉就是奢侈。
一年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1987年我中考,差一分交800元钱能上中专,不过当年800元对于农村人还是巨款,于是选择了普通高中。高中三年,数学是我的软肋,临近毕业,为了避开数学,我选择了美术,好在复读一年后考取镇江师专美术系,终于圆了大学梦。补习班有个男生叫江达贤,普通话不好的班主任用方言喊成“刚达线”,多好的彩头,让我当年禁不住多看他两眼,谁知多看的两眼,竟让他暗生情愫,现在是我老公。
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刚达线”同学进了乡镇政府,从临时工干起,我则在中学转行当了名英语老师,因为自己的努力与辛勤,每次考试学生的平均分比科班毕业的还要高,以至校长开玩笑:下次英语老师要去美术系培训下。在教学的同时,我一直坚持参加各种考试,计算机、普通话、美术、中文、英语……业余时间除了带孩子,就是参加各种考试,当时很多同事想不通,说我“想不通”,不过十年后教师评职称非要本科的时候,说我想不通的同事们真“想不通”了。
2004年“刚达线”同学已由一名临时工成长为乡镇干部。为了孩子教育,我便想调进城区,谁知努力三年都没成功。正好学校有位老师说想考公务员,说“刚达线”同学在机关,可以知道些最新情况,“刚达线”同学就把有招考公务员信息的《镇江日报》带回家,上面有2004年江苏省公务员招考镇江报名简章,于是陪了女同事去报名,记得在镇江体育馆黑压压全是人,转悠十分钟,同事铩羽而归,她的南师大本科文凭还差一个月,报不了名。我对照自己条件,乐了,所以学习考试是永远不会让你吃亏的事。在各摊位权衡比较,看中丹徒文联岗位,可惜专业略有疑义,不过报名的大叔很热心,留下了我号码,说跟市、区组织部汇报下不管结果如何都会跟我联系。结果第二天就接到这位大叔回电,说昨天有疑义的都可以来报名。准备考试50天,正逢寒假,是在辛丰南岗农村婆家过的春节,没有空调白天就追着太阳跑,每天背书10小时以上,当年我已33岁,跟我一起竞争的都是23岁才本科毕业的小伙姑娘,除了努力我别无他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试面试总分在超过第二名十分左右的情况下,我从教师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文联是为文化界人士服务的,没有专业在文联很难立足,我的美术专业多年不练早已生疏,平生最爱的写作可以小试牛刀啊,于是开始散文创作。到2008年,我已在《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散文60多篇,并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在2006年,我成为了一名民革党员。
改革继续深化,包括干部任用,当年全省推行推选考试,丹徒区也敢为人先,开始了轰动全市的第一次“两推一考”,在文联这几年因为勤快,一直被好几个单位借调,虽然忙但很快乐。当年有8个岗位,他们替加入民革的我挑了个最适合的:文体局副局长。应该说我的运气很好,跟我一起竞争的有规划专才、医卫专家等,但因为是文体局招而不是规划局卫生局招考,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和对丹徒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我,顺利成为文体局副局长,后来合并成了文广体局。
2014年底,我被调整到教育局当副局长,做着快乐的幼教事业。
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笔耕不辍,业余时间专心研究植物学,园艺学,在《镇江日报》开设“草木有心”专栏,常去学校做植物学讲座,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并成为市政协委员。
我跟“刚达线”同学都从农村走来,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的政策,感谢各种考试,让我从无到有,拥有今天的一切,真的心存感激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