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

1980,我作为应届生参加了高考,成绩还算理想,成为一名当时可谓“凤毛麟角”的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高校教师这份光荣又神圣的职业,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相对落后规模第一的跨越式发展。记得那一年我所在的学校,仅有3人考取大学,录取率只有1%,当时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可算是“天之骄子”。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高校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与之相伴的是,高考录取率的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2005年间,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5.7%,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江苏高等教育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在1996年,江苏即在全国扩大招生规模,2000年,江苏率先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当今都能上大学经不是稀罕事,人们更关注的是考上的是不是好学校、好专业。

1  1978-2017年 全国与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

年   份

1978

2000

2005

2010

2011

2012

2014

2016

2017

全国平均

1.55

11.2

21.0

26.5

26.9

30.0

37.5

42.7

42.7

江    苏

1.55*

15.0

33.5

42.0

45.0

47.1

51.0

54.7

56.7

         *未查到江苏1978年的毛入学率,以全国代替

           2   1978-2017年江苏高校规模变化

  年    份

1978

2000

2005

2010

2011

2012

2014

2016

2017

在校学生数(万人)

6.05

45.18

115.98

177.49

179.38

181.07

184.93

190.74

 

高  校  数

35

71

115

124

126

128

134

198

142

教师数(专任教师,万人)

1.34

3.31

6.73

10.2

10.39

10.6

10.45

10.98

 

江苏高校教育规模的增长为我国与江苏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多的高素质人才,也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

2、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设置日趋现代化

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回想当时,上课的标配是粉笔、黑板、投影膜,随着办学规模逐步变大,教学条件逐渐改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以后,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学校开始逐渐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运用电子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功放等),以多种信息载体(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展现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以教学PPT为主要载体的知识传授过程。

2003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为精品课程的主要载体----网络教学逐渐走进大学校园。各所高校建设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教学,形成了跨时空、随时随地教与学新的教学形式。

如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兴起,智慧教学的理念逐步进入大学课堂。目前的智慧教学主要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智慧教室为核心教学场地,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智慧教室集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于一体,其核心是“互动教学系统”,整合了从网络教学、在线巡课、教育资源管理、大数据统计分析、物联管控等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教”与“学”模式。

3.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但离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还有距离,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大转变为内涵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办学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中的核心。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2015年国家又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着力于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水平、大学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建设,大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也着力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下功夫,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几年来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目前,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61.45%。学校科技创新的体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承担的国家项目逐年增加,发表了大量的国际上有影响力论文与专著、建设了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为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ESI综合排名由去年同期中国大陆高校第64位上升至第59位,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4‰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接受风霜雨雪的洗礼,经历改革创新的锤炼,相信中国高等教育将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将走得更快更好。  (陈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