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手记
顔 茜:我读《万历十五年》

五年前,出差上海,在福州路一旧书店花12元买了一本《万历十五年》,回来后束之高阁,一直到春节前一位书友提醒要开展专题读书分享活动,遂拿起,读之,感觉收益颇丰。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在这看似平淡的一年里,发生了若干为人们所忽视的事件,而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全篇共七章。并没有长篇大论,但全是干货。在作者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而他的“大历史观”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皇帝,一个少年得志最后心灰意冷的皇帝。这位9岁登基的皇上,曾经是个勤奋上进的好孩子,也曾励精图治,也想大有作为。对他影响颇大的有慈圣皇太后、大伴冯宝和首辅大臣张居正。万历即位的第一个十年,(公元1572年到1582年)总体上天下还是太平的。他早期依赖张居正,但在张死后,他逐渐明白,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的产物。从此他长期不理朝政用以和当时的文官集团对抗和报复。其中万历懒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立储问题上。1587年,万历皇帝只有24岁,但登上天子宝座已15年,他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疲劳。从上一年他主持殿试的内容“无为而治”,可以看出万历已经对生活厌倦且心灰意冷。

申时行,一个八面玲珑、善打太极的和事佬。申时行是张居正倒台后的继任者。他小心翼翼,为人温和谦让。公元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申时行52岁,已官居首辅四年。他位极人臣,但有张居正前车之鉴,所以他总是行事低调、如履薄冰。他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懂得为臣之道。一方面对皇帝忠心耿耿,一方面要抵抗文官集团的阳奉阴违。他最大贡献在于使各种人才都能在政府中发挥长处。这个人始终在政治风浪中稳立潮头,最后提出解呈十一次之多,光荣退休。是我最欣赏和最佩服的人之一。

张居正,一个才高八斗最终惨败的改革家。他是嘉靖26年中的进士,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登基后在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下,取代高拱任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及国家大事均由他主持定夺。在职期间,一方面实行系列改革,比如税收的改革,土地的改革。任用戚继光等名将,平定西南叛乱。另一方面,他玩弄权术,享受特权,贪财好色。他以为自己能一手遮天,但他忽视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要求过于严,以至抗拒横生。1582年年底,张居正去世仅半年,他和冯保就被彻底清算,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结党营私。他虽去世,但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去充军。他的聪明能干未能改变悲剧的人生。

海瑞,一个耿直做着复辟梦的清官。1587年,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

海瑞从政二十多年,充满了各种纠纷,他有坚定的信念,主张要忠于法律精神,如果政府发给宦吏的薪水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人接受。他当过淳安县令,由于他直言抗命,又调任江西兴国任知县、后升任户部主事,却向嘉靖递上著明的奏疏,直言不讳指出皇上是一个虚荣、愚蠢的君主,令嘉靖皇帝大怒而又无可奈何,因为他是极端廉洁和诚实。他绝处逢生,在万历年间,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等闲官,但他并不满意,后又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仅八个月之后,就遭劾参退休。海瑞的做法是力图恢复洪武皇帝拟定的制度,并把洪武帝提倡的原则奉为金科玉律。最后万历皇帝也称他为“迂戆”。终于在接近1587年年底,这位古怪的模范官僚去世了,使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戚继光,一个复杂孤独的天才军事家。我到厦门日光岩看到戚继光雕像时,只单纯知晓他是一个将军,仅此而已。戚继光在明朝当时社会重文轻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组建新军。他治军严明,就连自己的二儿子违犯军法也毫不犹豫处死。终于造就了一支钢铁长城般坚强的部队。有力地打击了海盗倭寇。戚家军屡战屡胜,和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分不开的。他的成功,还来自于谭纶(福建巡抚)和张居正的支持,使戚功成名遂,在薊州任总兵达十五年之久。他不但是名高级将领,而且擅长写军事著作和诗文。他曾说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迄今为止在华北还有他当年建造的水下长城。但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的人生也坠入了寂寞凄凉,最终被革职罢官。终于在1588年将星西殒。虽然他的人生经历中没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暇不掩玉,仍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李贽,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却最终走向绝望的哲学家。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李贽也绝对是个另类。他崇尚儒学,关心社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他1552年中举人,但多年沉浮下僚,生活艰难。他并不像海瑞,他的根本观点是:我们是否应该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他一心要创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1588年,他剃发为僧。然而,他的这个僧并不是佛家意义的“僧”,他的“芝佛院”也不是修行的佛堂。他一方面是当时文人祟拜的思想家,一方面独立不羁、好强喜辩,放浪形骸,居然公然承认自己在麻城“出入于花街柳市之间。”他认为在无善无恶的领域中,不足为耻。终于遭到了奏疏被捕。1602年,这位曾当过姚安知府,写过《焚书》和《藏书》的哲学家,剃刀自刎,在创伤和血污中了却自己。

纵观全书,万历以九五之尊在位48年,懒政多年,国家机器照样运转。申时行处事谨小慎微,张居正在位时独断专行,海瑞廉政与偏执,戚继光以天才的军事家建立的赫赫战功,李贽以大相径庭的叛逆……最终,都败在文官集团所谓的“道德”之下。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人物极富个性,虽说在和文官集团的对垒中失败了,但无一不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竭尽全力去实现自己或大或小的价值。其实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并义无反顾走下去,结果如何已不重要。人最终都是“殊途同归”,又何必去操心它有没有一张光滑的封底?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只有让法制来替代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力求整个社会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去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且行且探索,且行且珍惜,只有坚定信念,不断科学完善制度,以法治国,以人为本,相信社会才会良性发展,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很多写历史书的作者喜欢发表个人评价,黄仁宇的这本书采用了归纳法,客观、全面、理性地反映了万历十五年这段历史。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编剧将它拍成影视作品。当初买书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黄仁宇曾在国民党成都军校英勇抗日,(我也是民革党员,他乃吾敬重之前辈。)后赴美成为历史学者。

有的书看起来很“高大上”,很厚重,实则废话连篇,有的书却让人读了意犹未尽,有读后想再读之感,这本《万历十五年》就属于后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