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手记
从冰雪旅游的成功中汲取文旅产业的新发展理念

 

微微南风,残雪消融,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正逐渐落下帷幕。回顾2024年第一个“网红”旅游城市的诞生,我们见证了当地漫天的冰雪在互联网上火热“出圈”,见证了室外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中万千游客高涨的热情。从最初有关哈尔滨文旅的词条开始占据各网络平台的热搜榜,到不断攀升的网络热度与鄂伦春族展示民族文化,南北互换冬天、互赠土特产等事件的持续发酵,最终在北国的冬日里酝酿出一场空前的文旅盛宴,让全国的网民与游客都更加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文旅价值和魅力。

此次哈尔滨文旅的成功“出圈”,不仅收获了无数网友的评论与点赞,而且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接住了这“泼天富贵”的哈尔滨,引得各地文旅部门竞相效仿,参照哈尔滨宣传本地旅游,上演花式“揽客”的短视频风靡网络。这阵热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各地文旅部门期望借助此番网络热度发展本地文旅产业的愿景。在文旅部门积极发力,开展宣传工作,寻求文旅产业发展新机遇的同时,我们更应当理性分析学习此次哈尔滨文旅的成功经验。

一、学深悟透成功经验所蕴含的理念方法

以优质的产品供给为核心,保障游客的消费需求。此次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在网络上走红是表象,背后的本质则是当地文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产品供给,让游客愿意来。网络只是发挥了“倍增器”的作用,将游客的好评与满意更广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因此,如果只注重网络宣传效果的“博眼球”,没有充足供给在背后有力支撑,无疑是搞错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断不可能复刻哈尔滨的成功,成为下一个“网红”旅游目的地。

打磨服务的“软实力”,擦亮文旅的“金招牌”。如果说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是当地文旅的“硬实力”,那么让游客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舒适感、满足感就体现了当地文旅服务的“软实力”。哈尔滨当地行政部门为了迎接冬季游客的到来,不仅做到了对景区、住宿、购物等场所进行全覆盖式的监督,保障了游客良好的游玩体验,更是做到了花大力气在“讨好”游客上。松花江上升起前所未见的热气球;按照南方人的习惯将冻梨切片摆盘;为“打卡”照相的游客在索菲亚大教堂挂上了人造月亮。过分“宠溺”游客,以至于被网友戏谑贴上了“讨好型城市”的标签。正是做到了一切从游客角度出发,想游客之所想,哈尔滨用具有本地特色的热情款待、周到服务,擦亮了当地文旅的金字招牌。

所有不期而遇的成功,都是有准备的精心策划。乍看之下,此次哈尔滨似乎是意外在网络中走红,但其实当地早就为文旅的爆发式增长做了充足的功课。提前做好建设规划,早在一年前就为“冰雪大世界”园区的建造储备充足的冰块,确保来年能在很短的工期内能够顺利完工;提前在网络中制造营销话题,持续为冬季的冰雪旅游预热,深受网民喜爱的“逃学企鹅”便是当地早在2017年就开始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联动周边城市共建文旅项目,专程从周边地区调集驯养的丹顶鹤、白狐、驯鹿等具有极地特色的动物,满足游客零距离接触的旅游需求。可以说哈尔滨文旅为这个冬天的“出圈”是做足了准备的,理当享受这辛勤耕耘后一场丰收的奖励。

二、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极寒的自然气候为当地提供了开发特色旅游产业的先天条件。哈尔滨以冰雪为题,交出来自己的答卷,证明了不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域上,环境资源与气候条件千差万别,所造就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也各有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景比比皆是。因此,发展文旅产业就需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地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不能用一种模式包打天下,不能因为哈尔滨的成功就全盘照搬式“抄作业”。在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深入调研本地文旅特色,充分尊重人文与地域差异,发掘自身优势,发现自身问题,补齐自身短板。围绕本地文旅资源的实际情况,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心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应当树立起以我为主的战略定力。看到又诞生出一“网红”旅游城市时,文旅部门既不能贪功冒进、急于求成乱作为,又不能无动于衷、毫无波澜不作为。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在摸清吃透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消化吸收,因地制宜地施用于本地文旅产业建设的全过程与各方面。

应当坚持以“小切口”入手。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全盘理清当地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科学论断,再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发展过程中最尖锐的矛盾。力求干一件事成一件事,由点及面,逐步扩容,积小胜为大胜,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拓展外沿,丰富内涵,最终形成植根于本地实际的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应当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未经充分调研,就好大喜功上项目,妄图实现跨越式发展,其结果往往是脱离了具体实际,适得其反。既可能给当地财政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又可能因盲动而错过了产业原本应该把握住的发展机遇。

三、优化产业环境,鼓励创新驱动

为了丰富游客的体验,哈尔滨文旅早在冬季来临之前就预备了烟花秀、打铁花、冬泳表演等一百多项民俗表演及冰雪体验活动。敲定如此众多的项目,既离不开文旅部门事前充分的工作与准备,也离不开当地从业者和群众的集思广益与积极参与。

文旅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归根结底是要能为当地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通过发展文旅产业,使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升生活质量,才能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文旅产业的建设,激发他们创新的激情与干事业的信心。

因此,在推进文旅产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不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文旅部门不能只顾仰望星空,忘了脚踏实地,单纯重视吸引投资,忽视了普通从业者的参与度,最终创造的收益与群众的实际利益产生了脱节,这免不了造成“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不能大包大揽,代替从业者做决策,过分限定产业发展的路径,设置了不恰当的经营门槛,这无疑会抑制了行业创新的发展动力;不能放任自流,在从业者面临经营困境时,没有及时的帮扶与援助,任由从业者在经营中自生自灭,这显然会削弱从业者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要通过不断优化当地文旅产业的营商环境,消除壁垒,让不同层级的从业者都能充分获取收益;通过与行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政管理,降低从业的门槛与负担,吸纳更多的人才,激发创新的活力驱动行业发展;通过暖心的指导与帮扶,消除从业者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生产经营,将自身利益融入到本地文旅建设的事业中。

卸下包袱是为了轻装上阵;做大蛋糕是为了更多分享。让行业的从业者与群众都真切感受到本地文旅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实惠,才能获得推动本地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朱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