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如冰
2009年3月,我有幸和镇江市康复医院普外科的龚志刚医生一起,被镇江市选派为第三批医疗援藏人员,去拉萨市达孜县医院进行为期9个月的援藏工作。接到任务后,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前两届援藏医生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的此次援助能否继续给达孜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带来一个较大的提高?但是想到有镇江市政府、卫生局、医院和镇江人民作为后盾,我又信心倍增,暗暗下定决心,此行一定要不辱使命!
我们
新的生活开始了。我和龚志刚医生每天从县政府住地出发到医院上班,约八分钟的路程。刚开始,我们的动作要极慢,稍快一点就气喘:SPO280%左右,心率100bpm以上,嘴唇发绀。下班回到住地,当我们到达三楼宿舍时已是气喘吁吁,只能躺在沙发上,尽量减少活动。由于缺氧,龚志刚医生常感到腹胀,没有食欲,九个月体重下降了20斤左右。我也有急性高原反应,进藏第三天就感到视物模糊,球结膜水肿,我想可能是轻度脑水肿,吃了些随身带的利尿药,三四天后就逐渐适应了。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鼻孔里都有血痂。缺氧、干燥始终伴随着我们九个月的援藏生活,很不舒服,但我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因为我们有着要尽快适应高原环境的坚定信念,想着镇江人民的嘱托,想着自己肩负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们咬牙坚持了下来,逐渐适应了。
作为聘任的副院长,我们始终不忘责任在肩,积极参与医院的各项活动,并尽自己所能在医院医疗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规范病例书写。刚到医院,我们就发现医院的病历书写很不规范。于是我们会同院长将《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暂作为达孜县医院病历书写规范,并就《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为全院医生作了多次讲解。
建立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制度。达孜医院没有规范的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我们刚到医院急诊室就碰到一个死亡病人。在院长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全院的讨论,大家精心准备,畅所欲言,起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他又组织内科进行了三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并用专门的记录本作了记录,作为医疗质量考核的台帐。就这样,既提高了医生们的责任感,又慢慢锻炼了他们独立处理危重病人病情的能力。
建立业务交班制度。达孜县医院和拉萨很多医院一样,每天早上都是院长进行点名式的交班,没有业务交班。为此,我们又向院长提出要业务交班的建议,要求每个医生护士对病房的病人情况都应该了解,这样可以不断获得对急诊病人诊断和处理的经验。院长很赞成,马上就组织实施了。于是,我们每天都提前来到办公室按时交班。当我们离开达孜前,每天业务交班已经作为一种医疗常规得到了执行。
建立提高抢救器械使用效率的制度。达孜医院抢救室中的除颤仪、气管导管、喉镜、简易呼吸器原来是放在院办的,抢救病人时要临时到院办去拿,以防丢失。我们认为这些器械作为抢救工具已失去了它们的作用,于是向几位院长指出,这些器械一定要放在抢救室,专人管理,每班交班。为了更好地提高对急诊病人的抢救水平,我们多次为该院医生讲解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除颤仪的使用、气管插管要点、简易呼吸器的应用等知识。在达孜县卫生局次仁局长的关怀下,在巴桑院长的支持下,他从拉萨市卫生局借来了心肺复苏模拟人,组织了医院首次临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操作比赛,既提高了县医院的心肺复苏急救水平,又在达孜县造成了一定影响,达孜县电视台还作了报道。
组织实施《达孜县医院2010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我和龚志刚医生经常一起商讨医院的发展问题,在援藏干部孙佩然书记的支持下,在达孜县卫生局次仁局长亲自领导下,我们拟了《达孜县医院2010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以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
藏汉一家亲,藏汉人民的团结始终牢记在我们的心中。援藏期间,我们总是热心地为病人着想,热情地治病救人,曾多次参与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得10月份的一天中午,急诊室来了一个5岁的藏族小女孩,腹痛五天入院,龚医生及其他外科医生看过病人,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立即给予积极抗炎治疗,做好术前准备。考虑到病人病情较重,为防止术中发生意外,巴桑院长亲自组织我和内科主任带上除颤仪,妇产科一名医生作为藏语翻译一起到手术室待命。下午6时,病人准时被推进手术室,麻醉、插管、打开腹腔。龚医生主刀,见腹腔中全是脓液,约500ml,这时血压显示70/40mmHg,调整麻醉药剂量,仍然是这样,患儿出现感染性休克,立即开通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充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约15分钟左右血压稳定在100/70mmHg,手术在紧张地进行着,心电监护显示频发多源室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予利多卡因注射有好转,接着又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开始时用按摩一侧颈静脉窦转复,反复发作,手术快结束时正在关腹,突然心电监护显示一条直线,我立即指示台上的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2秒左右患儿恢复窦性心律,很快又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采用按摩一侧颈静脉窦没有转复,关腹还未结束,瞩加快速度,减少手术的刺激。由于医院没有用于转复的药,巴桑院长亲自坐车去拉萨买药,这时已是晚上9时左右,天色已黑,到了拉萨一家医院没有,又去了另一家,终于买到需要的药,巴桑院长回医院时,患儿已经转为窦性心律,这时手术很快结束,减少了手术对患儿的刺激,大家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都在手术室静静地等待,患儿逐渐恢复了意识,撤下了呼吸机和气管插管,我们一起将她送回到病房。第二天上班,看到患儿精神状态很好,病情逐渐好转,巴桑院长都流下了眼泪,为患儿的劫后重生感到高兴,也为全院医护人员的辛勤工作、团结合作感到高兴。经过两周的治疗,患儿终于康复出院了,出院当天,小女孩父亲为巴桑院长、龚医生和我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连声说:“安吉拉!土吉其!”(安吉拉是医生,土吉其是谢谢的意思)。我们大家都为小女孩的劫后重生感到高兴,一种深深被需要的感觉,使我感到非常满足。
藏民除非病情非常严重,一般是不来医院看病的。为了进行医学知识宣传,在卫生局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到了两个乡去巡诊,病人很多,以高血压、胃病、腰腿痛为多,我们给有的病人发了药,建议有的病人去县医院作进一步检查,藏民都很感激地离去。我们也去藏民家里进行了走访,为一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诊断,并发了降压药,嘱病人定期去县医院随访等等。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面对这些纯朴的藏民,我不禁感慨:雄伟的珠穆朗玛峰,美丽的林芝,圣洁的纳木措,养育了这一方同胞。我们敬畏大自然,我们更加敬佩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压垮他们,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爱护着这里的一切,乐观向上的生活着,他们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沐浴着祖国的光辉,感受着祖国的温暖,正在更加努力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在援藏期间,我们分别所在的镇江市康复医院和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都非常重视,一起组团来看望我们,并给县医院捐助了资金和医疗设备,其中有一台胃镜。市康复医院还接收了两位藏族医护人员来镇进修胃镜。因为拉萨胃病病人很多,胃镜常规检查的开展使达孜医院走在了其他县医院的前列,既解决了病人的诊治问题,又使达孜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提升。我们还向巴桑院长建议,因为达孜离拉萨较近,拿血方便,容易解决输血问题,医院应以常规胃镜的开展作为契机,以援藏医生作为技术支持,逐步开展胃部手术、剖宫产手术、子宫肌瘤手术等,内科消化道大出血病人也不用转院,就地治疗,既为病人节省了费用,又提升了医院的水平,更好地为藏民服务,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九个月的援藏生活结束了,在这里我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真舍不得离开,我祝愿我的藏族同事和同胞们一切都好。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西藏人民的努力下,西藏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西藏!我心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