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落红不是无情物——纪念民革党员陈志红老师

沈红亮

再也见不到那个浅笑盈盈、款款走来的身影了。她与我同属镇江民革综合支部。她同其他老师一样,有时因为课时忙碌不能参加支部活动。我们从未因此责怪她,因为我们确切知道,她同大家一样期盼着相聚。可现在不是了。她永远不会再来参加组织生活了,永远也不会听到她同我们寒喧问候的清脆噪音了。她正当盛年,却已离开人世了。有时习惯性地在人群中寻找她的身影。猛醒之后,心中会有一种隐隐伤痛。

失去的不仅仅是生命

913,在镇江技师学院任教的陈志红老师被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刺死在学校的走廊里。身中7刀心脏洞穿的陈老师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刺死她的学生也随之跳楼自杀。一个早晨,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两条生命,以极端悲剧的方式消失了。

两个鲜活的生命突然消失,我只有无限痛惜。有人在猜测行凶者的动机,有人在谴责杀人者的恶行,也有人在追究当事者的责任,我却深陷在对悲剧的痛惜中不能自拔。所有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的消失,都是一个世界的熄灭,都会给亲友带来难以言状的痛楚,无论是一念之差成为行凶者的学生,还是多年从教恪尽职守的老师。如果我有能力让时间逆转,如果我招魂有术,我愿意把他们都救回来。

其实,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对生命特别珍爱。易经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几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就信奉,自然界最大的恩泽是孕育了生命。如果天地间不存在生命,宇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仁者爱人。我们的先祖把守护生命作为自己天然的道德使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天地间的一个奇迹。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别人的生命,这也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主流理念。我们应该回归我们先祖的道德境界,珍爱和守护每一个生命。然而,就在我们身边,两个生命竟然以这样悲剧的方式消失了·····

好象,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深爱自己学生的老师死于学生之手,我们还需要找回传统的社会伦理;一个习惯于粗暴对待个体生命的社会再一次呈现出使用暴力的惯性,我们还需要重树生命的价值;一个不断出现用残害生命的方式来泄愤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建立安全感。

这个悲剧提醒我们,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很多原本拥有的珍贵东西。一个民族逐渐失去美好事物之后,最终成为一个戾气弥漫的社会。在支部活动的时候,陈志红也曾谈起充满凶险的社会氛围,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我们大家都在期待社会逐步好转,我们也都在为此努力。

反思的不仅仅是教育

为什么会杀害自己的老师?这已经永远是一个谜团。或许,在得知老师死亡的消息后,这个孩子是出于悔恨而跳楼自杀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才刚刚进入思想形成期,还没来得及理解这个世界,就结束了自己生命。他还没有进入社会,短暂的一生几乎都在学校度过。他的全部思想是现存的教育体系塑造成型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太多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制造失败者的,摧毁了大多数受教育者的信心。教育机构层层级级的工作,都把眼光放在选拔少数尖子生身上。这种精英教育模式,使得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机构的弃民。可以断言,职业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在其所有学习生涯中都是被作为“差生”对待的。即使没有粗暴的言语和行为伤害,仅仅是这种教育理念给予的心理暗示,就足够使学生失去自信了。最后只剩下考中名校的少数幸运儿成为傲气十足的成功者。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式的,无法建立起理性思维。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教育体制建立起一套高度行政化的教育系统,只能用“一刀切”的模式管理着垄断在手的庞大教育资源,不可能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和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为应对一个固定模式的教育评估体系,所有的教育机构只能彻底放弃理性教育,以强行灌输的方法组织学生应付考试。这种用一个模式加工出来的教育产品,没有个性也不善于思考,根本没有能力理解人生挫折和实施情感交流。我们的教育内容是政治化的,缺少爱的教育。一个未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理解社会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来自教科书。而人文学科的教科书,都存在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仍然使用不同社会阶层相互仇恨与相互斗争的理论来解释人类历史与现实社会。这些理论误导年轻人产生愤世嫉俗的观念。而尊敬师长、友爱礼让的文化传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就已经中断了。文革中曾经普遍出现学生残忍打死老师的现象。然而,即使是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打死的著名事例,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站出来忏悔。在这隆隆运转的教育机器面前,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身不由己、放弃个体感觉的零件。与之相反,在欧美国家,爱的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个死者都是现有教育体系的受害者。

其实,造就这一悲剧的又何止教育机构。行凶的孩子来自一个残缺的家庭,成长于一个缺少情感关怀的社会,生活在一个校园生活十分沉闷的国家······试想,如果家庭里多一点温暖,如果适时地做一次心理疏导,如果有机会参加激发自己兴趣的团体,也许这个悲剧就能避免。

期待的不仅仅是安全

我们谁都没来得及去看望她,她就匆忙离开人世了。我在猜想,如果我们有机会见到她,她会在将死之时嘱咐我们什么呢?记得有一次支部聚餐,她笑盈盈地来敬酒。知道我少饮则醉,特别叮嘱我少喝点。女性的关怀让人温暖。轮到我们关怀她了,我们却只能眼看着她悠悠离去束手无策。我们都是肉体凡胎,不能做到刀枪不入。我想她会叮嘱我们小心地生活要一生平安。一个善良而无辜的人突遭横祸,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她就象一片落红卷入激流,瞬间消失了。我想起林黛玉《葬花词》里的句子,质本洁来还洁去。而我们还得在渠沟中继续着凶险的旅程,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消失。

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前不久,也是镇江民革的一位女性党员,在发现小偷作案时提醒受害者,结果被小偷团伙殴打。路边的人,包括受害者本人反而冷眼旁观。这种民众冷漠怯懦的故事以前听说得多了,但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应对。是应该赞赏和鼓励这位党员的善行来张扬社会正气呢,还是应该制止她这种行为以保护个人安全呢?如果鼓励了,是对别人的生命不负责任,如果制止了,是对社会不负责任。事实上,每家每户的家长都在要求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不要多管闲事,目的是逃避危险。没有人比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正确的指导。我们爱护自己的党员和朋友,我们似乎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的党员。可是,如果大家都在逃避,我们这个社会不是邪气更重,更没有安全感了吗!

我们需要一个正气压倒邪气的社会。这个责任绝不是任何一个个体可以承担得了的。各层各级的决策者们有责任追本溯源,找到一切社会邪气的根源。其实,我相信,目前社会上民怨沸腾、险象环生的社会乱象,都来自一个共同的源头。街头上的冷漠、校园里的暴力、接连不断的杀幼案、日趋严重的群体事件,腐败盛行和两极分化,都来自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不公。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社会不公是一切社会冲突背后的总导演,反复预演就有能力制造出大灾大难。如果在制度源头上消除了社会不公,一个平等、均富而又清明的社会就能够实现。和谐的社会里就会充满了人性美。因为,我们和我们的领导人一样坚信,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能够化解一切人间怨恨与坚冰。

所有这一切反思对陈志红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对我们活着的人仍有意义。如果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到这一点,如果能使社会走上正途,如果能让每一个人安全地生活,陈志红的离去也就不完全是一个遗憾。以我对她的了解,我相信,她离世时不会仅仅是怨恨。她对自己的工作是那样的热爱,她离开时应该是满怀眷恋。她会更希望有人把她对学生的爱接下来,传承下去。她会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度过成长期,成为社会中健康的一员。加入民革的人,大都是推崇中山先生的博爱理念才走到一起来的。陈志红的死,应该让我们对博爱的信念更强。

 

怀念陈志红老师

李明顺   夏天   何玉珍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我们深切缅怀亲爱的同事——陈志红老师。陈老师生前供职于镇江技师学院数字制造技术系,身兼系副主任和班主任,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音容笑貌仍然依稀存在,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犹新,此时此刻,我们仅以此文,怀念这位年仅45岁的优秀老师。

19882月,陈志红大学毕业分配到镇江技师学院,成为一名教师。22年来,她在教学道路上上下求索、刻苦钻研,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一名机械专业高级讲师,为全市技能人才培养呕心沥血,作出了积极贡献。依稀记得1990年,25岁的陈志红承担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责任,攻读江苏大学夜校专升本,克服工学矛盾,使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从助理讲师,到讲师,到高级讲师,她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一份认真。

每当学生面临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重要关口,陈老师便以校为家,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全心全意地帮助学生辅导功课,掌握技能考核的关键要领。为改变同学们“应知考试”的薄弱环节,陈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每天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她所带的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率都很高。

为人师表,陈志红把炽热的爱和满腔心血全部倾注在学生的培养上,她连续担任商932班、纺963班、机电001班、专031班、数06技师1班班主任,并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6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陈志红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有时时严肃的批评,有时是母亲般亲切的开导,总是让学生心服口服。数06技师1班团支部书记巫光鑫告诉我们,又一次他上课时间去打篮球,陈老师看到之后,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告诉他“无规矩不成方圆”,不上课打球看似事小,实则事大,他是自我约束能力缺乏的表现。一旦成为习惯,很可能会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巫光鑫说:“陈老师的话语很朴实,她是在爱护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永远铭记陈老师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

生活上她对学生倍加呵护。来自宁夏的郭剑同学说,由于回家路途遥远,每逢节假日都不能和亲人团聚,陈老师常到宿舍关心他的节假日安排。寒暑假回家,陈老师总要关切地询问火车票是否买到,生病了,陈老师也经常嘘寒问暖。在郭剑的心里,陈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今年5月份,已担任数字制造技术系副主任的陈志红,听说已毕业的学生陈壮娥罹患红斑狼疮,她当即掏出一百元给该生的班主任老师,只说尽一点绵薄之力。

作为系教学副主任,陈志红任劳任怨,勤勉尽职。陈老师负责系日常教学和社会培训工作,熟悉全系的一切教学工作,全系的教学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教材征订、教师授课安排、教学检查、考试考工、社会培训等工作她都了然于心。她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今年暑假,因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她一天也没有休息。她永远忙个不停,可自己却说:“老师、学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如果没办好就会影响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累一点也是值得的。”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她顾全大局,甘于奉献,无本求实,团结协作;她真诚、热情、公正;她融合群体、择善而从,在系部管理中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她的教学助手苗园老师记得很清楚,从2008年到校工作,她就跟着陈主任,那时的苗园老师是个刚走上教学管理岗位的大学生,对教学管理几乎一窍不通,是陈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各项业务知识,帮助她快速成长为教学管理能手。

明月寄相思,让我们把思念化作清风,伴随如水的月光为陈老师送去心底的祝福……

 

(此文原载于《镇江日报》2010922第三版教育之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