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出版家范用先生的两位挚友曾将他写给小朋友的信结集成书:《我爱穆源》。紧承《我们的学校》之后,第二篇就写了《杨公崖老爷爷》一文,介绍了穆源小学校董、穆源小学栽培人杨公崖先生。我国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嵇钧生先生在《穆源小学散忆——纪念母校建校百年》一文中,也重点写了杨公崖先生。杨公崖的一生,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一生,是为了祖国倾尽毕生心血的一生。特整理此文,让作为杨公崖前辈事业继承者的我们,缅怀他的历史功勋,追忆他的非凡业绩,寻着他的脚步,不倦奋斗、励志前行。
杨公崖,生于1891年,1974年去世。他是一位著名的宗教活动家、地方教育家和民主党派人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就和被称为“镇江第一个共产主义思想播火人”的嵇直以及陈斯白、柳健等进步青年一起创办了进步报纸《新镇江周报》和“乙未星期演讲会”,揭露社会黑暗,宣传进步思想。据宁夏党委、政府主编,中国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回族大辞典》记载,杨公崖曾出席仅有百余人参加的国民党“一大”。他年轻时和共产党早期创建人恽代英有交往,邀恽代英来镇江演讲、宣传、聚会。为抗议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拍了张背影照,送给省党部的头头。据说他曾在大白天打着灯笼去省宪部议会开会。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他与陈斯白、柳健等在一起,经过嵇直的联络,在恽代英和侯少裘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镇江的第一个国民党支部,成为镇江资格最老的国民党党员之一。
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他自己筹款兴建了伯先公园内的“五卅”纪念堂。杨公崖还办过九一八图书馆、镇江市图书馆(位于河滨公园附近,原康复医院大门口的二层楼房)。他办图书馆是要中国人不忘国耻,启发人们的爱国意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杨公崖还支持镇江话剧运动,镇江凡有话剧演出,都得到他的赞助。为了提倡中国人用中国货,杨公崖还和工商界人士在西门大街(现在的大西路),开设了中国国货公司,办国货展览。1937年冬天,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镇江,杨公崖为了保持民族气节,离开镇江去了苏北。背叛民族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情,他绝对不做。在苏北,他同共产党、新四军来往,介绍青年参加革命。1949年镇江快解放时,他掩护共产党员住在自己家里。
最为突出的是,杨公崖继承父辈遗志,一生都全心全意,致力于教育事业,从不谋求个人私利。
杨公崖的父亲和祖父,很热心慈善事业,曾在家门口设街锅救助因长江发大水被淹的灾民,因此家门口被人称为“杨家门”,流传至今。杨公崖的父亲和叔叔,看到儿童上学不容易,穷人家孩子上不起学,兄弟俩便发起办学,请地方上回族热心人士出钱出力。1906年在杨家门办起了穆源学堂,校名“穆源”。“穆”是穆斯林、“源”是源流久远绵延不绝的意思。穆源小学原是一所面向回民创办的,带有义务教育性质的学校,许多回民子弟来此求学,贫穷的还可以申请减免费用。学校也兼收非回民学生,教员学生不分回汉,相敬相爱,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和谐,“有教无类”的崇高精神。学校规定每个同学必须戴校徽。老师经常用校徽的含义教育大家。穆源1937年的老校友,出版
那时候,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普遍贫困,老师失业、同学失学是家常便饭。
学校对一些集体活动也很讲究。除了每天要开早会、晚会外,每个星期六还要开周会、唱校歌,此外学生还要背“总理遗嘱”。这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 除穆源外,杨公崖还办过其他几所学校:丹徒植青学校、镇江志真小学。除了办学校,杨公崖还在穆源、山巷、清真寺办工人识字班,帮助劳苦大众学文化。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穆源小学在历史上曾和韩国有过特殊的交往,这也 解放后,杨公崖真心诚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新社会充满信心,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他担任了第一、二届民革江苏省直属镇江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是镇江市人民代表、政协副主席和伊斯兰教协会主任、红十字会副会长。他带领镇江民革开展救助灾民和贫困群众的活动,同时也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回民文化活动,曾组建镇江市回民文化协会,任会长,他响应党的号召,宣传、提倡回民殡葬改革等等。他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他毕生都在追求奉献,堪称楷模,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了新镇江的建设,特刻了一方印章:“又红又专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