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风范永存——追念丁国民同志

尹乃强

 

四年前——2005527日下午520,享年86岁的民革镇江市第七届委员会顾问、市委会机关退休干部丁国民同志,因病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至爱的亲人和民革同志。

529上午9时,民革市委会在镇江殡仪馆隆重举行向丁国民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参加告别仪式的120余人中,市人大、市政协、市统战部的领导,民革市委会的老领导和在任领导及机关同志,文教支部和其他支部的党员等约占五分之三;其余的则是丁老生前在小教界工作时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以及丁老生前所在社区的邻居等方面的其他人士。

那么多“其他人士”不约而同自发地参加丁老遗体告别仪式的举动,他们在告别大厅里恭敬虔诚的神态,一些人三三两两地围在丁老遗像前凝望并情不自禁地诉说丁老生前的“好人好事”时所发出的赞叹等情景,都生动地说明了丁老令人敬佩的为人和他平凡人生中真、善、美的道德风范,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平凡人生中留下不断进步的足迹

 

丁国民同志于19201020,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戴南乡南朱庄。19402月起,先后任苏北溱潼镇溱潼小学教师、南朱庄小学校长、东台县立中学教务员兼美术教师;19482月起,先后任镇江市新河小学教导主任、镇江市宝盖路中心小学校长、新河中心小学校长、中山路小学教师;196912月至19738月带薪下放在丹徒县蒋桥公社,先后从事大队扫盲工作、参加公社调查组工作和公社教育办公室工作;19739月至19798月,任丹徒县蒋桥中心小学教师;19799月至19838月任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总务负责人。期间,于19577月加入民革,198012月至19885月任民革镇江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委;19885月起,连任民革镇江市第四、五、六、七届委员会顾问。1981年至1983年为镇江市政协委员,19833月至19881月任省辖镇江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39月调入民革镇江市委机关任民革镇江市委驻会副主委,19873月退休。

丁国民同志生前在从事新中国教育教育工作18年、农村工作4年、民革专职党务工作7年的历程中,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任劳任怨的精神,认真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在教育战线上,他所具备的人民教师应有的高尚品质和教育园地辛勤园丁的优秀形象,在他工作过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中,乃至镇江教育界的众多同仁中都有很好的口碑;作为民革党员,丁国民同志在将近50年的组织生活和党务工作中,始终不渝地以民革章程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言行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的一致。在担任民革镇江市委领导人期间,他以谦虚、豁达的胸怀与主委洪维新和副主委耿德星、康扬等领导同志密切配合,不仅在加强我市民革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和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无私地在民革镇江市委为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为民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平凡人生中树立公仆形象

 

我与丁国民同志相识于1978年下半年的丹徒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赛场上,那时我俩分别是丹徒县丁岗中心小学代表队的领队和蒋桥中心小学代表队的领队兼教练,而丁老则是所有代表队的领队和教练中年龄最大的长者。作为学生的“领导”,年近花甲的老师不辞劳苦地奔波于跑道的起终点或跳高、投掷场地给他的运动员作临场指导,为他们鼓劲、加油的敬业精神和关爱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愫深深地感动了我。

1979年,丁国民同志调回他带薪下放前工作了十多年的中山路小学任总务处负责人。两年后的8月下旬,我调回镇江被安排在中山路小学工作,与丁老成了工作关系密切的同事。于是,我亲眼看到了作为学校行政人员之一的丁老,不是只在其总务负责人的“官”位上布置工作,而是身先士卒地做事并协助总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公仆形象;同时也看到了丁老在每天傍晚,为在我们学校上课的中山业余学校做课前准备工作的民革市委副主委的公仆形象。

198582我奉调到民革市委会机关工作,再度与先我两年到民革机关工作的丁老共事。于是,丁老的公仆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更多的印记。

到民革机关不久的一天,我将召开市委委员会议的通知搞好后准备写信封邮寄前,丁老告诉我,有几位同志的通知由他带我送到他们家中。见我对此有不解之色,丁老说,这样做既是为了及早让那些同志知道市委会议的议题,也是为了登门看望那些老同志,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那时丁老已经65周岁,自己肠胃也有毛病,于是我对丁老说,我可以按照那些同志的住址把会议通知送给他们。丁老说,有些同志因原住房拆迁,他们现在的临时住所不太容易找到;而丁老已经去看过他们,他陪我去就可以避免我走冤枉路。当我和丁老骑自行车把会议通知送给那些老同志时,他们都说丁老是一心为民革、心中装着民革同志的好领导。

作为领导,丁国民同志既在大事上认真把关并参与其中把大事办好,在小事上也置身第一线与机关同志一起积极作为。

198712月中旬,民革市委主委办公会议决定,为了隆重纪念民革成立40周年(1948.1.1——1988.1.1),除了在12月底召开大会之外还要编制介绍民革40年风雨征程的大型宣传栏。作为此项工作负责人的丁国民同志,考虑到需要收集、整理资料和书写、制表、绘画等方面的工作量大,便在每天晚间六时许就来机关,和我以及民革党员赵凤来、金靖同志一起编制宣传栏,直到九时半左右才与大家一起收工。

丁老在职时和退休后的多年里,凡是民革市委召开会议或与中山书画社联合举办书画展等活动需要悬挂横幅时,他总是在家写好、剪好标准的仿宋体标题,然后带到机关来与同志们一道把这些字粘贴到横幅上;老年党员身体有恙或机关同志感冒请假了,丁老总要登门看望;机关同志家中有事时,丁老总是事先考虑到市委会需要提供的方便。

1988226,是我和母亲、妹妹与我在台湾的父亲到香港会亲的起程日。在前三天,丁老就亲自向值班的民主党派为我预定好了上海牌小轿车,于26日早晨630分送我等三人去位于常州市奔牛镇的罗墅湾飞机场。

25日深夜镇江下起了大雪,我十分担心由其他部门调剂到我们民主党派的上海牌旧轿车,在经受了一夜冷冻后能否顺利启动。26日清晨5时许,一阵敲门声使我放心了——我以为上海牌轿车的驾驶员赵丁生同志提前到了。然而,打开房门,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满身皑皑白雪的丁老,我愣住了!我把丁老请进房内后,丁老说他怕上海牌轿车发动不起来,他已让其在市外贸公司工作的女婿准备一辆性很能好的新汽车,在630分前开来备用。后来赵丁生同志在610分把车开来了,丁老关心地问他,汽车会在路上抛锚吗。小赵同志说,他已经作好了“‘老爷车’跑雪地”的种种准备工作,不会耽误去飞机场。于是,丁老放心了;丁老的女婿也不用把车开来了。可是我们都尚未安装住宅电话,更没有手机,无法与丁老的女婿联系。因此,丁老在把我们送上汽车并再三叮嘱小赵同志“要一路小心”后,便冒着飞扬的雪花站在马路边等他女婿把汽车开来。二十一年前的这件事,我之所以一直没有忘记,不仅是因为我不应该忘记,更是因为丁老在这件事中所集中体现出的“心中装着他人”的精神和不辞辛苦“甘为同志服务”的公仆形象,是我的楷模并一直激励着我。

丁国民同志一心为民革、心中装着民革同志、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尽其所能地为同志分忧解难的事例不胜枚举。回想丁国民同志的生前事迹,我的认识和体会是:在大事上把关,是领导者必须做到的,而在小事上的躬亲则是丁老奉行“为官者不能做官僚”信条的实际作为。

丁老是有“官职”的,但是他没有丝毫的官气。他不张扬、不武断,不争名、不夺利。因为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公民、一个工作者、一个民革党员,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看到的丁老,都是一个具有真善美道德风范的良师益友。

笑对人生,潇洒度余年

陈 梅

“欣逢盛世,高歌迎晚景; 笑对人生,潇洒度余年。”这幅对子是1995年上半年,民革市委第七届委员会顾问丁国民在民革市委评选先进支部会议上,为社会支部的老同志们退而不休、关注时事、风雨无阻、积极参加支部组织活动而撰写的,肯定他们老有所乐豁达面对人生的精神。丁老19885月在民革镇江市委会退休,20055月病逝,在17年的退休生活中,以知足常乐的心态,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以谦虚、豁达的胸怀关心和支持民革组织和机关的工作;以宽厚、善良之心,关心老党员的生活与健康,以及年轻同志的进步与成长;以持之以恒之行,关心着社会的发展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橱窗前、教室里、病榻边、黑板旁……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与它们��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他在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印证着“笑对人生,潇洒度余年。”

“活到老学到老。”用到丁老身上真是恰如其分,学习成为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平时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通过电视、收音机、报纸等不同渠道了解当天的国内外大事;十多年来坚持在镇江市老年大学上学,先后学习诗词、英语、养生、保健等多门学科。在学习上,他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钦佩,丁老退休以后,参加老年大学诗词班的学习达十多年,先后完成240多篇诗、词、楹联作品,现收集在《聚沙集》集子里。丁老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以75岁高龄学习外语的勇气和热情也同样让人钦佩不已。

记得1996年的某一天,丁老从老年大学放学后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见他手中拿着一个小本子,就随口问是干什么用的,他微笑着递给我。我打开一看,上面工工整整地记着英语单词和词组,有的标好了国际英标,有的用红笔做了记号。我由衷地赞道:“丁老,您学英语了!真了不起!”丁老用他那一贯的慈祥神情,说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来我国观光的外国游客也逐年增多,学点外语对自己会有许多帮助。小陈,通过一段时间的外语学习,我发现记忆力比以前好了,头脑也更灵活了。”丁老还告诉我,“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老年人虽然记忆与思维能力大不如以前,但理解能力并不差,勤能补拙,他每天利用晨炼的时间,背背单词,读读句子;下午收看电视英语;课堂上与学友相互交流切磋。他用“勤”弥补了自己年龄大记忆力差的“拙”。他在英语学习中,不仅不觉得乏味,学习的兴趣和劲头都提高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沉浸在英语学习的快乐之中,先后在老年大学学习了英语口语和部分《新概念》课程。

学习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学习使他睿智,学习使他的退休生活更加健康快乐,学习使他对现实生活乐观自信,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丁老生前酷爱诗词歌赋,他用真心、真情、真意和真诚写下了许许多多诗词和楹联,他的遗作《聚沙集》汇集了他在老年大学诗词班学习期间的240多篇精品,作品寄托了他对生活最真诚美好的希望,对亲情、友情最真挚的祝愿,对现实最完美的写照。

诗如其人。细细品读丁老的作品,一位和蔼可亲、豁达开朗、谦虚明理、关爱他人、爱憎分明、与时俱进、爱国爱乡、笑对人生的栩栩如生的老人形象便会浮现眼前。

丁老的作品涉猎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为婴儿周岁志喜的诗:“万木丛中一幼株,阳光雨露润如酥。期期引领成材日,大厦高楼赖撑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捷报频传,乐靖宜为我国争得首枚金牌,王军霞分获500010000金银牌,那段时间是丁老写诗最多的时期,几乎每天都有作品问世,其中“中华巾帼出奇才,角逐田坛脱颖来。突破新标惊世界,东方神鹿势如雷。”这首诗就是赞王军霞赛场风采的。在199771,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他无比激动作诗两首,其中一首为:“祥云紫气遍寰宇,九七艳阳暖气增。合浦珠还同庆日,一轮明月共潮生。”1998年几百万军民在长江抗洪前线英勇奋斗,取得了全面胜利。丁老每天收看电视新闻,心系战情,为抗洪英雄鼓劲喝彩:“千里江堤危累卵,军民百万战洪魔。一方有难多方助,十亿福州共枕戈。”20019月,我市大市口绿地广场圆满竣工,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丁老在诗中欣喜地赞道:“群楼环抱客厅堂,水幕浮雕今古新。绿地喷泉相映趣,城中绽出一枝芳。”20012月,在他和老伴的钻石婚纪念日,他们积极参加古运河植树活动,于宝塔山门前种植一株垂柳。次年,望着生机勃勃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即兴作诗一首:“风雨周舟六十秋,相濡以沫共绸缪。一株垂柳深情寄,大地春回绿满畴。”20036月,他在读报中看到一则报道,是市实验学校一中队为患有恶性淋巴肿瘤的一名同学呼吁拯救小生命的。丁老感慨万千,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作诗一首:“百花园内花如锦,一朵蓓蕾恶疾缠。众伴牵肠呼救助,爱心合力力回天。”

《聚沙集》中的每一部作品,在构思上都独具一格地反映生活,表现出丁老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对事物的真情实感,民革市委会原驻会副主委尹乃强在《聚沙集》的序中,这样赞道:“情入诗,诗入情”是丁老诗、词、楹联作品的魂。

岁月如歌,生活如诗,诗入生活。诗来自生活,丁老的诗是他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生活是由一个个如诗的精彩片段连续起来的,在每一个片段里,我们都能看到他的喜悦、他的期许、他的美德、他的豪情,以及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褒扬、对亲朋好友的关爱、以及对待每一件事情所具有的乐观处事的态度。

丁老一直是我心中最敬重的长者。我来民革机关的第一天,就在办公室遇到他,他慈眉善目,语重心长的暖心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他经常将他在老年大学学到的简单实用的知识传授给我,教我做预防感冒健身操,帮我解答工作中的疑难。正是因为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我感受到民革是由一大批像他这样有高尚品质、关爱他人的有志之士组成的组织,我于1999年积极要求加入民革,成为民革的一员。至今,我还非常感谢他!

丁老的退休生活是充实而值得称道的:作为民革老领导,他积极参加民革市委和所在支部的各项活动,他事事率先垂范的言行,为广大年轻党员树立了良好榜样;作为社区居民,他注重环境整洁、邻里和睦相处,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2002年年初,丁老在社区的积极工作得到大家的赞扬与尊敬,有幸荣获镇江市“百佳文明市民”光荣称号;200310月,在民革江苏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被评为“江苏省先进个人”。

丁老在有生之年一直在发挥余热、为民服务、无私奉献,他总是以超然、豁达、洒脱,笑对人生,潇洒度余年。

 

忆父爱点滴

丁晓云

我父亲丁国民老先生生前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农村工作4年,民革专职党务工作7年。镇江解放后,他在服务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30余年中,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或学校的领导工作。他所具备的人民教师应有的高尚品质和教育园地辛勤园丁的优秀形象,在他工作过的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中乃至镇江教育界的众多同仁中都有很好的口碑。

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和谐幸福的家庭。打我记事起,父母亲从来不争吵,相敬如宾,恩恩爱爱,工作互相支持。年幼时母亲因长期在农村一所小学任校长,单位离家很远很远,她很热爱她的事业。工作很忙,一周只能回来一趟,而且都是前一天晚上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就走。家中的所有家务及照料我的生活起居都落到我父亲身上。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倒马桶。以前的老式四合院是没有厕所的,自家都必须有马桶。到早上巷子里就有环卫工人拉着粪车叫喊倒马桶。每当这时,我父亲就会一手拉着我一手拎着马桶去巷子里倒。时间一长,就有街坊邻居说:“这小女孩没妈妈。”我父亲听了后就会轻轻地解释一下说:“她妈妈忙,我倒马桶不要紧。”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一个大男人倒马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种勇气体现了一个伟大的父爱及对妻子的理解。由于父亲的宽容和支持,母亲在农村一干就是30年。

记得在1992年,我因公出差去深圳。走之前,父亲问我是乘飞机还是坐火车?我回答他:“做火车。”(因为当时有几起飞机失事事件怕他担心)。他听后忙说:“好,好,还是坐火车安全些。”几天后我乘飞机回来时,因为单位去机场接机接岔了,单位同事打电话到我家询问,这一下露馅了,父亲知道了我是乘飞机的真相。傍晚,当我从南京机场打的回家,远远地就看到父亲站在路旁正焦急地四处张望。我下车后问父亲:“你在这里干什么?”他回答:“等你。因为你单位同事讲你是乘飞机回来的,我不放心。”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我感动地不知说什么才好。我的“傻父亲”啊,您的女儿如果今天不回来,您是否要等到天明?此事已过若干年,但每当想起来,眼睛仍然禁不住一阵湿润。

父亲在镇江算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知名人士,然而他老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丝毫官气,谦虚谨慎、与时俱进,执着求知、宽厚待人、关爱同志、和睦邻里,助人为乐等等词语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在他退休后的每一个日子里,他把他的爱献给了周围所有的人。他为了能让市容清洁卫生,给市民一个美丽干净的环境,他每天都到东门广场花园里捡垃圾,以致被人们误认为是环卫处的清洁工;在小区为小区写黑板报,写材料被人们误认为是居委会主任;外出旅游度假也不忘做好事。总之,父亲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们对他的好的评价。

慈母般的父爱伴随我一路走来,我的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与父亲的关心、呵护分不开。父亲虽然已离开我多年,但他的优秀人格和崇高精神,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