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锋从磨砺出 淡自从容来

冯国秋

初识她,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贤淑、温柔而干练的中年女性。再识她,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娇弱的外表下深深透出一份柔韧的坚强;一个温柔的容颜下透出一份淡然和自信;一个贤淑的举动下透出一份悠然和豁达。正是她这种刚柔并济、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气场,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感染着她周围的人群,融入她所工作生活的环境中。

她就是民革党员、丹徒区卫生局副局长赵爱华。翻开她的档案,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1995年任荣炳镇副镇长,2001年任区残联副理事长,2006年任档案局副局长,2010年任卫生局副局长……一路走来,是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赵爱华经常说:“读书是读心灵,在外察内省中深刻认识自己;读书是读生活,在人生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读书是读志气,在困境失意中超越自己。”

1995年,29岁的她到丹徒县荣炳镇做副镇长,分管教育、卫生、科技、体育、计划生育等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她显得有些青涩和忐忑。为尽快胜任工作,1996年她参加了镇江市第三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在工作千头万绪、孩子尚幼的情况下,每天忙完工作,哄孩子睡觉后才开始自己的学习。凭着这股韧劲,她相继完成了江苏省委党校和南京大学法律专业本科班及研究生班的函授学习任务。同时她非常注重在生活这本无字书中,汲取丰富的学问、深刻的哲理,谦虚地向领导、同事、朋友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分享他们的人生体会。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像她的两只隐形翅膀,帮助她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忐忑走向坦然。

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1996年的夏季,是她最忙碌的日子。为提高教育质量,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赵爱华组织开展了全镇教育布局调整。她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努力争取到春兰集团30万资金,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从规划到异地新建的任务。当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展现在人们眼前时,百姓被震动了;另一方面,为解决困难家庭学生就学问题,她在全镇开展了兴教助学活动,成立了“兴教助学基金会”,成立的当天共募集到现金14万余元。这些举措有效的推进了教育布局调整的步伐,荣炳镇也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先进乡镇。

90年代,大家普通认为计划生育工作难抓、难管、难干。由于荣炳地处茅山老区,经济和观念都比较落后,超生现象非常严重,一个村就超生二胎13人。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压力,为摘掉市级计划生育落后乡镇的帽子,在调查摸底的情况下,1997年赵爱华在全镇开展了婚姻秩序整顿工作。这项工作开展阻力很大,面对着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在开展工作时,尽管常被拒之门外,也常被恶语相加,但她依然深入基层,深入超生户家庭,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连续半年加班加点,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当时她的家在上党,工作在荣炳,来回路上要花费1个多小时,每天忙完工作还要拖着满身的疲惫,匆匆赶车回家照顾孩子、伺候老人。天道酬勤,在不懈的努力下,他们镇不仅摘掉了计划生育落后乡镇的帽子,同时也被评为丹徒区计划生育先进乡镇。

在担任荣炳副镇长期间,赵爱华分管的工作分别获得了江苏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乡镇、江苏省科技示范镇、丹徒县血防先进乡镇等荣誉,她个人也被区委、区政府评为1996~2000年度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培根说过: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2001年,根据组织安排,赵爱华被调到丹徒区残联工作。身在弱势部门,面对弱势群体,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遇到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情形,甚至连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也遭遇歧视。没有恒久的信念,就没有恒久的人格。赵爱华总是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融化工作中遇到的每一块坚冰。当年镇江“三小车”整治,在整治残疾人赖以生存的残疾车运行时,高资镇一位残疾人拿着汽油和打火机在市政府门口准备自焚,赵爱华用真诚感化他,耐心劝解他,并为他今后的生计积极奔走。她到一家企业落实他的就业安置工作,一连三次都被老总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一次次的“软钉子”,一趟趟的“碰壁”,没有动摇她工作的决心和热情。人们常说:忍耐与温柔是最大的力量。她用那份和蔼可亲的态度,用那份坚持不懈的工作真情,感化了这位老总,最终同意接受安置就业。在残联工作的那段岁月,不仅净化了她的心灵,让她知道知足、感恩的真谛,也结交了很多残疾人朋友。她分管的就业和宣传工作分别被市残联评为先进,康复工作被省残联评为先进。

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06年,组织调赵爱华到档案局工作。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打铁必先自身硬。她先后自学了《档案学概述》、《科技档案管理学》等十多门课程,积极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很快,她成为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在全区开展新农村建设村级档案达标晋级过程中,她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全区84家村级档案室的硬件建设,在工作中,她总是以身作则,勇挑重担,不顾天气的炎热,也不顾案卷里发出的刺激气味,更顾不上蚊虫叮咬,有条不紊的组卷、装订、贴标签、抄目录,每个环节都力求尽善尽美。在她的引领和感召下,他们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区84家行政村档案达标晋级工作,全区市级示范村达30%,合格村达100%,该项工作在全省居领跑地位。同时,争创了6个省特级综合档案室,全区87家单位档案室全在省三级以上,这两项工作居全市第一。

2010年,围绕生态城市创建,丹徒区档案馆必须创国家二级馆。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赵爱华不仅独自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计、资料收集及筛选和制作,同时对馆里各种琐碎而繁杂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划控。整整三个月时间扎在库房里,长期劳累和气味的刺激引发了颈椎病和过敏性鼻炎。最终他们通过了国家二级馆的验收,为文明城市创建做出了档案人应有的贡献。

在此工作期间,赵爱华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还荣获镇江市“五一”巾帼标兵先进个人。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003年赵爱华当选为丹徒区政协常委,2007年加入民革。她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强政协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参政议政,撰写了《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调研情况及建议》等多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及提案。先后三次被评为“双尽职,立新功”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市民革评为优秀民革党员、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赵爱华始终与岁月共成长。如今,岁月的痕迹淡淡地刻在她的脸上,沉淀下来的是她对生活的淡定和坦然。“韶华虽已逝,真心永不老”,她说:“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依然坚定‘锋从磨砺出,淡自从容来’的信念,要让我的生命在磨练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