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革党员、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周宏图
蔡惠芳
民革党员,江大总支主委,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周宏图,是镇江市169人才,江苏省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镇江市医学会高压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临床各科疾病的康复治疗与高压氧治疗。在他身后,是一串串20余年来执着于康复医学专业的坚实步履……
善良惜生命 善思求开拓
1988年,周宏图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先后从事过骨科、康复医学及高压氧医学专业。
首先他开始关注高压氧治疗,这种在高气压环境下吸入纯氧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对各种急、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和因缺氧引起的继发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医院于2001年4月任命周宏图为高压氧科主任,成为当时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但当时镇江医疗机构很少有高压氧设备,医院当时的高压氧舱也是上海某潜水救捞机构的淘汰产品,陈旧的设备制约了对病人的治疗及科室的发展。
经过调研及与医院的多次沟通,引进高端高压氧设备,走更专业的康复路线,成为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当务之急。周宏图说干就干,他积极与医院领导沟通,从房屋的基建,设备的选购,人员的培训,事事亲力亲为。经过了多少个关关卡卡,经过了多少个八方奔走,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全新的高压氧科终于建成了,先进的高压氧设备终于引进了,他人却瘦了一大圈。看着崭新的病房,他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崭新的设备,看着多少个日日夜夜奔忙的成果,周宏图终于欣慰地笑了:他似乎看到了病患轻松的笑容,看到了病患家属舒展的眉头,看到了医院充满希望的明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疾病的简单治疗,更加重视对疾病致残后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也使社会各界认识到了康复医学的重要性。由于历史原因,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镇江地区康复医学的发展严重滞后,大量有疾病后遗症的病人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康复治疗,也影响了家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医者仁心”,看到很多骨科患者虽然手术很成功,但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使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看到很多中风患者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康复治疗,最后留下终生的残疾;看到很多有害气体中毒的患者因为早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善良的周宏图每每看到患者及其家属因为镇江康复治疗的缺失,而饱受病痛与沉重负担的折磨时,他年轻的心也在跟着煎熬,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帮他们挽救生命,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他最终选择了康复医学及高压氧医学专业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因为他觉得,抢救病人的生命,责任重大,提高残疾患者的自理能力,意义更加重大。2005年,周宏图为此进行了系列调研,并及时向医院汇报了成立康复医学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的想法得到了医院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科室成立了,但又面临了更大的困难。镇江地区在康复医学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为此,周宏图利用业余时间走访省内多家康复医学水平高的医院,虚心学习康复医学科管理经验,并建议医院购置整套康复医学设备,创建正规的康复医学病房和治疗室。他的建议再次被医院采纳。
平凡见大爱 仁术见人心
高压氧科的建成,只是镇江康复医学迈出的第一步,等待周宏图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要走的路还有很远。首先,面临着专业人员的严重短缺。当时,高压氧科连他在内只有两名医生,一名护士。他既当主任,又当普通医生,白天上班、会诊,晚上备班,丝毫不能懈怠,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只要看到病人有所好转,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即便后来人员增多了,每当有重大的有害气体中毒事故发生时,他也必定亲临现场,指挥抢救。在一个三九寒冬的深夜,北风呼啸,室外大雪纷飞,周宏图接到一个急救电话,有一家三口发生了煤气中毒。一放下电话,他就立刻赶往医院。由于雪下得太大,马路上根本看不到地面,无法骑车,也没有的士,他只好步行。时间就是生命,在路上多耽搁一秒,也许就会与一个鲜活的生命失之交臂,他顾不得雪大路滑,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向医院跑去。一路上,由于路太滑,再加上救人心切,他虽然借助一根木棍支撑,但仍然跌跌撞撞,不知摔了多少跤,跌倒了再爬起来。病人都还未送到,他却以最快的速度奔到了医院,平时骑车需要15分钟的路程,他却10分钟赶到了科室,这时病人还没送到。室外,寒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而他的内衣却被汗水浸了个透湿。周宏图顾不得擦一把汗,抖一下身上的雪花,就忙开了,他及时打开高压氧舱,充分而从容地做好了治疗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病人送到了,周宏图看到病人的脸涨红得犹如樱桃,他心急如焚,立即帮助把病人抬进高压氧舱。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治疗,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一家人转危为安。而此时的他才发现自己已累得疲惫不堪,浑身乏力,但作为医生,看到已脱离危险的病患一家,他却欣慰地笑了。
对周宏图来说,这样的事情真是太多太平常了。医院于2007年07月在原理疗科和高压氧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康复医学科,周宏图再挑重担,被医院任命担任康复医学科主任。
周宏图的工作量更大了,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一批批车祸后、脑中风后、手术后的病人被送进了病房进行康复治疗,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病房查房,制定并修改病人的治疗计划,看到病人一天天康复起来,他和病人一样开心,看到病人能站起来走出医院是他最大的心愿。在舱内危重病人的身边,常常可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总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随时观察氧舱内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状况。此外,他还总是不失时机地为舱内病人讲解高压氧治疗的卫生科普知识,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尽可能详细地询问病情和既往病史,深入研究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并制定符合其病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不断总结治疗案例。
就这样,多年来,他已成功组织急诊抢救了数百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有害性气体中毒患者,无一例死亡,赢得了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
科研结硕果,创新谱新篇
“学海无涯”,周宏图始终认为,医学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善于学习、不断总结,方能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周宏图不满足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2006年8月获得了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2006年12月被评为镇江市“169第三期工程”科技骨干,2007年7月被医院任命担任康复医学科主任, 2009年12月被评为镇江市“169第四期工程”科技骨干,并于2007年9月考取了江苏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他不断地撰写论文,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供同行们借鉴。近几年共发表专业论文三十六篇,参编专著两部,主持、参与了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获国家专利授权一项。其中2005年12月,获镇江市第九届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07年11月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6月获镇江市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他的努力得到了学校及同行的认可及赞同,2001年4月被任命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科主任,2004年1月被聘为《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特邀编委,2004年10月被推选为江苏省医学会第四届高压氧医学分会委员,2005年1月被聘为《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特邀编审,2005年1月被推选为镇江医学会第一届高压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9年4月在江苏省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换届中被推选为省第五届分会副主任委员,2010年6月作为江苏省唯一人选被选为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11年1月被聘为《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周宏图所在的江滨医院作为江苏大学的附属医院,教学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觉得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更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周宏图每年承担着江苏大学医学院、京江学院的《康复医学》、《高压氧医学》教学工作,每年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2008年9月被任命为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2008年10月被江苏省医学会聘为江苏省高压氧医学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教师,他总是任劳任怨、尽心尽职地培养着康复医学及高压氧医学的后备人才。
好风凭借力 乘势起宏图
多年来,在江大附属医院历任领导的支持和肯定下,周宏图一直默默从事着康复医学及高压氧医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任务,为镇江的康复事业贡献着他的光和热。目前,高水平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已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高压氧医学这门新兴的医学学科,治疗范围已遍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的多个学科。以往到外地求医的患者回来了,更多的患者由于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避免了后遗症的发生,而以往由于治疗不及时的疾病后遗症患者由于康复治疗,其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在他的精心组织带领下,高压氧科从成立以来,已治疗各类患者共64000余人次,成功抢救有害气体中毒、自缢等急性危重病人1200多例。医院新氧舱建成后,经过了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市卫生局、消防安全部门以及省内高压氧医学专业专家们的全面验收,有关项目及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专家们一致认为,从科室的基础设施、治疗环境到整套治疗设备,均达到了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水平。这其中,周宏图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看似平凡、朴素、内敛的周宏图,用自己实实在在的举动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医者的仁心仁术,默默地做着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乃至镇江市康复事业阔步前进的领路人。他的名字很响亮,为人却很低调,他正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默默描绘着镇江康复事业宏伟的蓝图,使我们看到了镇江康复事业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