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文
人生就像一株小草,从春萌夏长到秋萎冬谢行走一生;人生就像一粒流沙,从江河湖泊到峡谷溪流随风漂移。我似一株无名草,在行走中追寻快乐,我似一粒流沙,在漂游中享受美妙。
一、启 程
1974年的我在省丹中高中毕业,经过2年临时工磨练分配到了丹阳航运公司造船厂做车工,1978年参加了全国高考,以一分之差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擦肩而过,录取在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医学系(后改名为镇江医学专科学校和镇江医学院),由此圆了自己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1981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经济较落后的句容县,且意外地被 “选拨”分配到了句容县中学任校医,一心想成为临床医生的我,经过2年多的彷徨,无奈舍弃了当临床医生的梦想和兴趣,逐步培养了对学校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志向和兴趣。1984年当我的 “中学生视力健康调查” 第1篇论文在全国性期刊《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刊登后,一种快乐之情油然而起,犹如漫漫迷雾中的一缕阳光,让我在彷徨中明确了方向,决意在学校卫生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和实践,在预防医学这条陌生的道路上启程和探索。
二、寻 觅
30年来,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专业道路上不断学习、探索、追寻。在追寻觅中成长和享受快乐。
1986年我从学校调到了镇江市卫生防疫站专门从事学校卫生专业技术工作,1987年任新成立的学校卫生科负责人,积极探索学校卫生工作模式,在全市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学生眼镜卫生质量和验光卫生质量监测管理,学校卫生队伍建设和工作模式建立,学生近视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理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研究,学生课桌椅配备方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学校卫生工作领域起到了一定的率先作用。1988年在镇江一中较早率先开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含性教育)课,带动了全市学校青春期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全市中学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巡回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1990年创新地在丹徒开展了农村学校卫生工作试点,对农村学校卫生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保健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工作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摸索了一条“速成培养”(自编培训大纲、计划、教材,系统培训三个月)保健教师队伍的模式和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模式,为当时学校卫生工作特别是农村学校卫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探索了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为此省教育厅和卫生厅在镇江丹徒召开了全省农村学习卫生工作现场经验交流推广会。1991年开始连续多年对全市眼镜卫生质量开展了监测和管理,使学生佩戴眼镜的卫生质量合格率得到显著提高,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对学生验光卫生质量监测管理,对保证学生眼镜卫生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并撰写了建议制定国家眼镜卫生质量管理法规的建议,论文被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刊登。1992年对全市城乡中小学校课桌椅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中小学生课桌椅配备的二种较科学方案,同时创新性的研究设计了“学生家庭学习保健桌椅”,为学生预防近视和脊柱弯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和方法,该产品设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5年数易其稿历时4年撰写了28万字的《青春期学生自我保健》书稿终于完成,全国著名学校卫生健康教育专家—上海医科大学徐苏恩教授审阅了部分书稿并作序和向出版社进行了推荐,同年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20万字),并获得由江苏省新闻出版署和团省委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首届“江苏省青少年优秀图书奖”。虽然手腕由于书写了上百万字而留下的腕管综合征后遗症经常疼痛,但是那种痛并快乐着的幸福之情难以言表。1996年,为真实掌握我市中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积极倡议卫生局、教育局、科委、体育局4个部门组织开展了“镇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综合评估”工作,历时2年完成了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监测研究报告,发表论文多篇,该项目获得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探索学校青春期系统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效果,系统研究了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最佳时间、最佳内容和体系,并对其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估,1997年完成了学校青春期系统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报告,该课题获得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调到了镇江卫校从事江苏省校医专业的学校卫生和护理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为培养基层学校卫生校医队伍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1999年与无锡等5个城市合作,历时4年共同完成了“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课题,2003年并获无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国家级论文7篇,与他人合作发表研究论文8篇。
2002年镇江市疾控中心成立,我调入疾控中心从事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工作,2003年借调到市卫生局非典和创卫办公室,参加了抗击非典和创卫生城许多具体工作,参与起草了全市非典应急处置方案,传染病防治工作规划等重要文件,参与了“五小店”整治和创卫生城督导迎检等工作,度过了人生中繁忙和不平凡的难忘岁月。2004年参加了疾控中心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任新成立的防病科(含急性传染病和免疫规划、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慢性病、学校卫生)科长,在任期间承担了科室工作的全面管理,在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艾滋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学校卫生等工作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性的开展了许多工作,使得这些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为积极探索传染病暴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加强了基层疾控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使全市疾控机构人员应急处置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负责处理和参加指导的学校传染病等爆发疫情50多项次的过程中,对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特征和防控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的研究报告通过了市科技局课题鉴定并获得专家好评。为了促进我市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管理,对全市儿童免疫规划组织实施了一次全面系统的督导检查,掌握了我市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真实情况,对制定我市免疫规划策略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为了解我市城乡居民慢性病健康状况,科学制定了我市慢性病基线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了我市城区居民近1万人的慢性病基线调查,启动实施了我市城乡居民死亡病例报告和肿瘤报告,2004年完成了镇江市第1份系统全面的城市居民慢性病社区诊断报告,为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艾滋病管理工作规范,积极探索艾滋病防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十易其稿制定了我市第1个艾滋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艾滋病管理工作规范,为我市艾滋病工作规范管理创新了工作机制和模式,同时积极组织和启动了我市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并深入同性恋和暗娼场所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活动,直接主持处理了医护人员的4起艾滋病突发暴露事件。2006年带队参加了江苏省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竞赛获团体第四名和个人十佳的好成绩,参与和处理的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与或指导的艾滋病行为干预和防治管理工作、学生因病缺课监测项目工作、慢性病基线调查和社区诊断报告等均得到省市有关部门专家和领导的肯定表扬。
2008年后任健康教育科长和学校卫生科长期间,为了理顺健康教育工作关系,探索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和机制,在总结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健康教育的多项标准,规范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组织了多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宣传咨询活动,进行了多场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推进了多所学校创建省健康促进学校,组织实施了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干预和效果评估项目工作,完成了镇江市第1个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评估报告。健康素养监测干预评估工作获得省卫生厅健康素养项目执行优秀奖,健康教育工作报表获得全省第一名,组织参加的国庆60周年“摄影、书法、美术作品展,获得省卫生厅和爱卫办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和多项一、二、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
三、收 获
一株小草行走了漫漫30年,一粒流沙淌过了绵绵长河。在行走中,在漂流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平凡追寻中的快乐,实践收获后的幸福。 1996年我通过公开选拔考核、考试、面试答辩后,被省卫生厅作为优秀人才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成为当年全省卫生系统破格晋升的38名拔尖人才之一,全市4名破格晋升人员之一。1999年获江苏省首批“333工程” 第三层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镇江市第一、二批“169工程”学术后备人才和科技骨干。被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连续聘任为江苏省艾滋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慢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校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被江苏省医学会聘任为行为医学分会专科委员,被江苏省卫生厅、教育厅等部门确定为江苏省首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专家,聘为镇江市预防医学会理事,镇江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镇江医学》常务编委。先后主持9项省、市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青春期学生自我保健》图书获江苏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江苏省青少年优秀图书奖”;参与编写由李照金主编的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常见病”健康教育科普图书。在省和国家级杂志发表论 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0余篇),3篇论文分获镇江市政府第八届、第九届和2011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篇论文获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会优秀论文奖。多次获单位年度考核优秀评优嘉奖,获省卫生厅等单位表彰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获国家体育局和江苏省体育局优秀体育社区指导员荣誉称号。所主持完成的《实施青春期学生自我保健教育的系统研究》《镇江市大中小学生体质发育和身心健康状况评估》《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和保健策略研究》《镇江市国民体质和健康状况监测分析报告》《江苏省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现况和对策研究》《江苏省不同目标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KAP水平评估和方式模式研究》等课题,对于相应专业领域工作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在该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四、情 缘 2003年在抗击非典和创建国家卫生城的关键时刻,我有幸与镇江民革相识,并在这个值得记忆的年头加入了镇江民革,使我在游离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党员组织之家。加入民革后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个民革党员在民革大家庭的温馨和快乐,2006年民革支部调整我当选为医卫支部主委,同时当选为市委委员。我们充分发挥支部的特点和党员的作用,组织开展了“下乡送健康”活动,党员以老带新活动,支部联谊活动,立足岗位树民革形象活动,参政议政建议提案评选等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市民革组织的各项文娱和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活力,提高了党员参政议政的意识,激发了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佳绩的潜能,提高了党员树立民革形象爱护民革大家的自觉性。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支部多次获得市民革组织的知识竞赛、文娱汇演奖,连续3年获得市民革先进支部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省民革先进支部荣誉称号。十年来,民革的情缘深深地融进了我人生的轨迹,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民革党员的自豪,作为民革大家庭一员的快乐,我由衷的感谢民革这个大家。 30年追寻与梦想,暮然回首已苍茫,茫茫草原一株草,平凡成长幸福傍,,漫漫长河一流沙,飘游风景成念想,人生快乐在何方,日月星辰又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