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绽奇葩

——记民革党员、江苏省镇江中学教师丁小英

张正平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这句话说出了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用自己的言行展示民革党员的风采、体现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学生的无限关爱。文教支部丁小英就是用她对学生无私的爱与真诚,以及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精神,深深感染着学生、家长、同事、领导。

呵护学生闪爱心

19897月,丁小英老师从镇江教育学院毕业,23年来始终立足于教育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教育观、教师观,对学生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学生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学生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学生,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丁小英老师就是这样,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她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处处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被学生亲切地叫做“小英”、“小英姐姐”、“小英妈妈”。她总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动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同时也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立身炼志正师德

社会赋予了教师很多耀眼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在领受这些美丽光环的同时,更应该去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去为这些光环增辉添彩。丁小英老师不但深知这一点,而且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担任学校中层,她都努力做到了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师德的高尚。

丁小英老师常说:我的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义务,一头担当责任;我靠履行义务领份薪水养家,责任却让我明确使命,催我奋进,亮丽我的人生;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付出的是爱心。是啊,在讲求公德,崇尚师德的今天,我们需要她的这份纯真,更祈盼这种由纯真带来的人性的升华!正是这样,丁小英老师用自身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她既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23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从来没有因为私事而请过一天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学校胜似自已的家。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丁小英老师管理班级始终把热爱学生放到第一位,抱着一颗爱学生爱工作的心,精心呵护所教的班级和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把个人精力全部投入到学生、班级、学校、教育事业上去;作为学校中层干部,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丁小英老师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的发展花费了大量精力。

积极进取练技能

俗话说“学高为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称号。丁小英老师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平时她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学历水平,2009年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教学上更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积极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训,广采它山之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先后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多次参加教材培训,聆听专家报告,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自己付诸行动。课前,她围绕课改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准确把握、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中,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政治课上得兴趣盎然,她的课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近5年来,她执教省级优质课1节,市级公开课4节,市级讲座5次,主编了5本书,参与编写了近20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参加市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近30篇。

参政议政展风采

积极参政议政是每个民革党员的职责,丁小英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民革党员的重要作用。

2004年,丁小英当选为京口区人大代表,在担任代表期间,她总是深入基层,抓住重点,认真分析问题,提出不少有深度、有广度、富有建设性和科学性的建议,获得群众和上级部门好评;2011年,她又因为良好的表现当选为润州区人大代表。她通过社会活动彰显着民革党员的风采:2001年、2006年分别被聘请为镇江市教育特邀监督员;2004年至2007年被聘为京口区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她优秀的表现赢得了不少荣誉:优秀人民监督员、民革先进党员……并多次被市教育局嘉奖。

成绩不能满足,荣誉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教师,丁小英老师觉得自己始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特别是作为民革党员,她觉得自己更要讲敬业和奉献。她也正是这样做的,坚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奉献。附学生写给

 

附:学生写给丁老师的两封信:

丁老师:

虽然说有一封信是写给十年后的您的,但是在成人礼这一天,我还是想再写一封信给您。从高二分班到来到高三(2)班这个集体,我学会了很多:团结、拼搏,等等。特别是老师您像母亲一样对我们的爱,对这个家的爱使我感动万分。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堂班会课。这节班会课让我了解到《狼图腾》中的那群忍耐中的狼,硬是等到十足把握才发起进攻,我也很希望成为这样的狼,虽然有过失败与挫折。

在班会课上,您向我们介绍您,让我们喊您丁老师或者小英,我们都觉得特别亲切。在走进高二(2)班大门的时候,我的心里特别激动,我回去还和老妈唠叨了半天,说这个老师特和善。

丁老师,我融入这个集体比想象的要容易很多,每次您要出门都会告诉我们:“我不在家这几天……”这个“家”的含义很重大,我们也慢慢习惯了这个家的存在。呃,我也犯过大大小小很多错误,也让老师操心过。老师,很抱歉哦!小高考那段魔鬼般的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每天晚上的背书都是您在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目标。您就像《面对巨人》里的那个教练,一直在给我们鼓劲加油,让我们不要放弃。即使那个时候的我有2D的心酸记录,您也没有放弃我。其实,我的小高考最后还好,最大的功臣应该是您!

老师,其实我们虽然有的时候调皮,不听话,总是在不断犯错中,但我们真的很爱您,真的……之前一段时间,不知哪儿传来的话说您要离开我们,我们大家都特别惶恐。我回家也老说:“丁老师如果走了,我基本也不行了……”丁老师,您在一次班会课上跟我们讲了您在九中的学生的事,我们都特感动,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其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跑操后王世琳和朱春潮不舒服那天,我看见您站在朱春潮旁边一直喊:“丫头,要紧吗?丫头,你说句话呀,丫头难不难受啊?”您说了一遍又一遍。当时我就想要是趴在那儿的是我就好了……丁老师,您真的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我们同学都说:“小英真的把我们当她的孩子了!”丁老师,每次下雨天,保洁区中总有您的身影,教导我们怎么用大扫帚扫地,怎么拖地,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健康,无微不至。我的眼睛肿了,您让我早点去医院说是怕感染。还好那时候眼睛肿着,要不然我的眼泪就该掉下来了。哎,还有好多话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丁老师,我爱您!”(笑呀,有点不好意思,嘿嘿)

丁老师,我的高三最后有您陪伴,无怨无悔!

                                                                                                                       大笨学生:董佳

亲爱的小英:

记得您上第一节课时就说过,同学们可以直接这样叫您,然而三年了,我也没这么当面叫过,这次依旧以写信的方式这般称呼您。

念了这么多年书,遇见那么多班主任,可您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当成朋友相处的。也许课代表和任课老师就有这样的默契,可这也是难得的缘分啊,不是吗?

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您带着以前学生给您写的信给我们说您在九中的日子。那时我便知道,在不久的以后我也会变得和他们一样,那么地舍不得您。或许您真的有种强大的感染力可以感动您的每一位学生,这种感动并不是成才后对恩师的感谢,是相处之后把您当作自己的妈妈一样,敬畏并欢喜着。

我知道您是位好妈妈,因为每每提及您的女儿,您的高兴与骄傲早已溢于言表。可是您的职业决定了您与其他孩子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与自己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于是,您把您的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尽心尽力。您说在家的时候,女儿都叫您“小英妈妈同学”,一个简单的称呼便可以让人深深感受到您家里的和谐与温馨。我想也正是因为您把对女儿的爱延续到了我们的身上,我们才能既如母女又似朋友。

小英老师,很快我便要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内心又激动又惶恐。我不知道在上海这样的繁华城市会不会有我的立足之地,担心人才济济使得自己难以一展拳脚,可是我向往上海,喜欢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所以大学对我而言并不代表全部,我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支撑我在这个地方扎根。暑假看了很多80后青年的奋斗电视剧,我拥有与他们一样的热忱,也坚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英老师,教师节快乐!

                                                                                                                                        张姝

                                                                                                                                    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