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革党员、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朱玉全教授
朱 峰
当你打开江苏大学学生论坛,有个称呼频繁出现,它定会深深地吸引你的注意力。“牛教授”!没错,这个称呼的得主便是镇江民革党员、江苏大学教授朱玉全。
能被广大学生充分认可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朱教授就是这样的教师代表。该校计算机学院广大学生一致给朱玉全教授起了个绰号叫“牛教授”。究其这个来历,是因为朱玉全教授在计算机领域知识渊博,对学生提出的任何刁钻疑问都能给出满意的解答,学生们对他是心服口服,再加之对待工作真有股子鲁迅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钻劲,“牛教授”之名由此而来。
当你第一次与“牛教授”接触,他给人的印象却是低调,不多言语,甚至似乎有些不起眼。“他是一个沉默内敛、严肃严谨的老师”,这往往也是他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可每当他一站上讲台,他的庐山真面目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他讲课的时候字字珠玑,逻辑分明,常常是妙语连珠,似乎还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不知不觉间,台下的学生总是凝神静听,个别开小差的人也慢慢放下了手中的课外书或者手机,渐渐地走上了朱教授引领的轨道,徜徉在他开阔明朗的数字海洋里,与他一起交流、探讨数字领域的各种问题。
“牛教授”今年49岁,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潜心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多年,是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大学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学院当之无愧的顶尖权威,学术泰斗。近年来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拥有授权的发明专利5项,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部,出版编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在数据挖掘、隐私数据保护、图像识别等方面,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为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繁模式树的关联规则增量式更新算法,该算法为在FP-tree上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首次系统地给出了频繁项目集更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频繁项目集的更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 FP-Tree 的最大频繁项目集挖掘及其更新算法,进一步完善了FP-tree上最大频繁项目集挖掘的功能;针对动态集成方法在训练样本不足情形下对基分类器的“局部分类性能”评估不可靠等问题,将交叉验证技术引入到动态集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验证的动态加权集成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数据挖掘的隐私数据和隐私规则的保护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较完整地挖掘出大型数据库中的规则,而且可以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和隐私规则,为云平台数据挖掘中的隐私数据保护提供了一种有效措施。由于科研成果斐然,在他身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光环,多种头衔集他一身: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B类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议专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多家杂志的审稿专家,等等。近年来,他还获各类奖项达20余项,其中3个国家级奖项,4个省部级奖项,多个市级与校级的荣誉奖项。
朱玉全酷爱科学,也热爱民革。作为民革党员,他平时坚持学习统一战线理论,认真学习民革党章和党史,充分了解民革的光荣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学习,朱玉全教授在思想上得到了较大的升华,特别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学贯中西、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给了朱玉全很大的启迪。朱教授常说,孙中山的“夫人不能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使他充分认识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也使他充分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价值。孙中山的名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直在朱玉全的心中激荡,学术之一路走来二十余载,他深知教育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从开始建构的一瞬间就让他感到时间的紧迫——因为过程的缓慢,而感觉到有限的时间更加紧迫。“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江苏大学一支部的党员,朱玉全教授心系支部,热爱支部。作为学校科研骨干,他的工作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时间也是极其宝贵的,可每次组织生活朱教授都能积极参加,并能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参政议政。2013年,支部组织赴丹阳诺德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进行考察,朱教授通过现场调研,对企业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展,争取科技界和地方高等院校支持方面给予了建设性的建议。每当有人向他提到民革,他总是不无自豪地说:“民革,对我来说,是个精神加油站!
“牛教授”,是学生对朱玉全教授的充分肯定、崇高赞誉,其实也更是他俯身向下,甘为子牛的稳重和沉淀,是他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一种态度!就这样,“牛教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从不抱怨工作的繁杂和劳累,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誉和得失,为了学校的教育事业,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茁壮成长,甘当孺子牛,甘做学生前进路上的铺路石!
“牛教授”,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