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每当听到这 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时,我们仿佛来到了日新月异发展着的农村,闻到了充满蓬勃朝气的乡土气息。

在这希望的田野上,35年,从青春弱冠到年逾不惑,他把人生最美的年华献给了平凡而又艰苦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35年,他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农技干部的崇高情怀。

他就是镇江民革党员高金成,是一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81年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的是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工作。不管是曾经的一名普通技术员,还是后来的技术站站长,他的工作现场就是在农村,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凭着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情感,他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5个春秋,曾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名普通民革党员的足迹,在镇江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闪闪发光,凸显了一个农业技术员的一份责任,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大地农业的丰收。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是高金成的首要责任。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每年认真制定全市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普及“一主推四普及”技术,每年共创建粮油万亩片40余个,成功创建了二个部级整镇推进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镇、一个部级整县推进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县,促进了全市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全面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农业部门重要岗位,既要搞好粮食新技术的推广保安全,又要抓好产业开发促农增收,工作量大,任务十分繁重。他深知,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粮食生产抓出成效。他带领全市粮油工作者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战胜困难,取得了粮油生产连续“十二”连增。全市水稻亩单产由创建前的550公斤左右,一跃踏上单产600公斤的新台阶。

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是高金成坚持不懈的目标。获得了多项成果。2011年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加 “江苏水稻轻型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和“江苏粳稻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等2个项目,均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江苏水稻轻型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中,积极开展该项目在本市的实施工作,开展专题试验示范、技术组装集成、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编写培训材料等。三年来项目成果本市累计应用面积306.21万亩,累计增产稻谷13.11万吨。新增纯收益306.21万元,节支总额28650.87万元,总经济效益达13388.15万元,年经济效益4462.7万元。该项目荣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参加的“江苏粳稻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农业部科技奖二等奖。

他大力示范高效稻蔬种植模式,提高了稻田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以来,主持的“稻蔬高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水稻-甘蓝、水稻-秧草、水稻-草莓等高效种植模式,项目区实施期内累计推广面积67万亩,累计总效益55763.82万元,新增纯效益39227.4万元。2011年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参加的“优质强筋红皮小麦新品种镇麦168的选育与推广”等镇江市政府科技项目,2012年获得镇江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坚持科学研究与指导生产实践相结合。近年以来,主持了市科技局项目“优质晚粳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镇稻10号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稻蔬高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3项,已分别获得镇江市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主持的“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示范”、“稻蔬高效种植模式生态集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水稻-甘蓝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与推广”等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3项,全部通过了省级验收。在主持的硬地硬盘集中育项目上,实施的硬地硬盘集中育秧技术,具有秧大田比例高、节约用水、省工省力、降低劳动强度、起秧运秧效率高、便于操作等优点,一改以往大面积传统的精做秧板,铺软盘育毯苗为主要育秧方式,存在费工费力、劳动强度大、起运秧效率低、操作复杂等问题,十分有利于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能有效改善生态条件,提高育秧效益。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需,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开发与实施,他先后组织实施了30余项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为农服务真诚奉献,为农民新增产值数十余亿元。

他注重调研、善于思考,积极撰写科研论文。自从事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工作以来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和核心期刊上共发表文章百余篇。在推广机插秧方面,率先引进和示范推广了飚苗高速插秧机、钵苗插秧机,提出了改早熟晚粳为迟熟中粳、改晚播晚栽为适期早播早栽、改密播(180克芽谷/盘)为稀播(120克—130克/盘)、改水育水管为旱育湿管、改分散育秧为集中育秧五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机插秧的发展。针对水稻大田生长期难搁田情况,及时引进、示范推广了搁田开沟机,解决了农户稻田开沟难搁田难的问题。水稻品种的成熟期年度间不一致,限制了品种的利用,他勇于实施,对水稻不同品种进行了短日高温的试验,摸清了大面积当家品种早熟晚粳稻的生育特性,为调节水稻抽穗期提供了依据。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获得市农委嘉奖,并获得江苏省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先进个人。

他十分关注农民疾苦,时刻保护农民利益。近年,他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良种补贴违规发放。通过认真核实,积极主动查实,妥善处理了几起损害农民利益事件,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原长江江滩上的种粮大户一直不知有良种补贴,调研时发现了这个情况,及时与辖区有关方面沟通、协商,让种粮大户拿到了良种补贴,促进了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他,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农服务三十载,甘洒热血写春秋。他是一个对工作要求甚高对生活所求甚少的人,一个甘为大家牺牲小家的人,一个个性鲜明感情质朴的人。他以一名民革党员的标准,一名农技人员的责任心,为了镇江大地的丰收,默默耕耘。用忘我的工作,突出的业绩,诠释了一名农技人员为农致富的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