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革微信公众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记京口区四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赵树英

刘卫红

    当一名医生,是赵树英同志儿时就有的梦想。如今,从医近20年,多年的行医经历,已经无法统计出她服务过多少患者,帮助过多少因病困难的家庭,收到多少锦旗和感谢信,赵树英同志说自己没有数字概念,但她已经把一切当作自己理所应当的责任,当作每一个病患及其家庭对自己、对一名医生最高褒奖。

爱岗敬业的她   

    赵树英同志热爱自己从事的中医事业,她常说服务患者于她不是苦差事,因为从中她获得了患者的尊重。2008年到基层社区工作以来,中医科在赵树英的努力下,由最初的1间诊室、1张治疗床,发展为现在300m213张床位的中医综合诊疗服务大厅从简单的中医问诊,发展为全面开展了针灸、药熏、理疗、拔罐、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靠得就是她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踏实肯干,敢于创新,用精心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得到患者的肯定、群众的称赞。赵树英说她最大的成就就是每每看到经过自己精心治疗的患者好转或康复,那种幸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中风后遗症, 刚开始须三位家属加上我四人合力抬上床接受治疗,渐渐地陪同人数递减,一段时间后,由老伴手搀手来,手搀手回家。

一位50多岁的男患者,中风后遗症,刚来时妻子用轮椅推来,性情急躁,治疗也不配合,经过像和孩子一样耐心细致地交流,以及精心治疗,现在骑着电瓶车钓鱼、放风筝了。

一位60岁的女患者,脑出血后遗症,只有几岁孩子的智力,配合上交流上都非常困难,买零食哄她,“夸张”地鼓励她,才能完成治疗,还时不时地大小便在身上,仔细帮她擦拭,并安慰她。

    像这样的病人很多,不胜枚举。往往是治疗周期结束,赵树英就成了这家人的家庭医生,家庭成员有什么健康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主任。营造这种融洽的医患关系正是赵树英一直追求和践行的服务理念,和患者的这种类似亲人的关系,感动着就诊的患者,感动着社区的群众。作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典型,《半月谈》杂志(2016年第二期)以“熟人社会,和谐医患”为题进行了报道。

诚信友善的她

    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始终是赵树英同志做人的金标准。对待病人每天必须准点到达岗位,提前预约的病人更是雷打不动地服务好。科室里的两位小同事,一位女同事,家住外地,且父母都是残疾,家庭拮据,尽我所能照顾她,给她床上被褥、衣物等,经常请她到家里吃个饭,让她感到有家的温暖,让一个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青人,体会到别人的关爱与友善。另一位男同事,老家在外地,父亲2014年肺癌手术,妻子从怀孕到儿子近两周岁没有上班,而他又是非在编人员,工资水平低,却又得养家糊口,赵树英不仅给予他很多帮助,还向单位反映职工的困难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

一位独居女患者,老伴去世后,整天以泪洗面,但凡她来中医科,赵树英总会抽空陪她交流,说说宽心话,抑或给她一个拥抱,她都能开心一天。母亲节时给她买了两件“爱心温暖牌”的小背心,她感动好一阵子,点滴小事让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赵树英把诚实友善,扶贫帮困,友好相处,当作为人处处世之道,与她共事的同志和她在一起就感觉心中就有欣慰、愉悦、轻松之感,赵树英用实际行动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无私奉献的她

    治病是医生的天职,但作为医生不仅仅是治病。为病人收拾衣物上的排泄物,和病人谈心解决心理问题,24小时开机病人的家庭医生,这都成为她日常工作一部分,也占用了她很多休息时间,但赵树英从不抱怨即使是这样,她仍然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单位和党支部组织的义诊服务,每次都是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党支部调研活动时,总是义务做保健医生特教中心的手工义卖、义捐活动,孤寡老同志慰问活动,偏远山区义捐活动,都能看到她奔波的身影她和京口支部党员共同单独资助名贫困学生,有的已经大家毕业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单纯善良的愿望,力所能及地为他人做一些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的小事,并不停地坚持着为和谐社会奉献绵薄之力。

 

遵章守纪的她

    赵树英同志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医生的责任和底线因为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严格的职业规范,她也带出了一个纪律严明、技术精良、服务优质的中医诊疗团队,中医科门诊人数逐年递增,20147000多人次,2015年突破10000人次,不仅未出现过重大的责任事故多年来更是实现全年无投诉,不仅创造了优良的工作业绩,更在社区群众中获得了极好的口碑,为单位,甚至为基层医疗机构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赵树英同志自愿坚守基层临床一线,把病人当亲人,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在同事眼中、在群众和患者心中,她却不断创造着,也将继续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面对同事的赞誉和群众的称道,赵树英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很幸运,成为一名医生,而且还能够用已所学做一些有益患者、有益社会的事情,既实现了梦想,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才能“方得始终”,为患者、为单位、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熟人社会,和谐医患

《半月谈》记者 朱旭东  王恒志

 

镇江市各社区和谐医患关系的背后,有“熟人社会”的原因,更有基层医务工作者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医保政策强有力的支撑。             

四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每周半天的上级中医专家坐诊,自身还有一个专门的中医馆。中医馆内有13张理疗床,总是躺满了来拔火罐和做针灸、穴位敷贴的小区居民,里面弥漫着浓重的中药味。

 44岁的赵树英副主任中医师,是中心培养出来的专家。她自豪地告诉记者,2014年中医馆实现门诊7000人次,2015年突破1万人次。“我们一共4个人,每天门诊50多人次,连续多年全年无投诉。“病人有好伺候的,也有难伺候的。我基本上每天都要说得口干舌燥,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我的治疗方案。”赵树英说,患者对社区医生很挑剔,在大医院就诊,他们可以忍受就诊时间短、医生不耐烦等现象,但到社区就很难容忍,“在大医院,患者找错了专科,医生一句话就可以回掉。到了社区,我们就要‘包治百病’,首先不能推诿病人,其次对每位病人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像心理医生一样和他们聊天、问诊。如果实在治不了,也要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治疗路径。”

每周五天半的工作量,高峰时每天接诊七八十号人,能做到“全年无投诉”,让每个病人都没有怨言,是因为赵树英他们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        

正是因为这份艰辛的付出,家在内蒙古的赵树英每年回家探亲,总有患者打电话问她“何时回”。赵树英觉得,被患者惦记,也是一种幸福。